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可靠储能用可靠材料 — 贝特瑞材料成储能产业胜负关键手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5-09-22 11:33:11
分享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储能产业正成为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力量。9 月 18 日,“深AI能源,数创未来”2025 国际数字能源展(IDEE2025)在深圳开幕。这场"源-网-荷-储"全链条视角的展会,吸引了南方电网、华为、创维、比亚迪、欣旺达、贝特瑞等行业龙头携带尖端技术亮相。

据GGII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装机量达128GWh,同比激增83%,带动负极材料需求突破35万吨,同比增长72%。在此背景下,全球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与其战略孵化企业国瑞协创携手参展,以“可靠储能从好材料开始”为主题,分别展示储能长循环负极材料解决方案和工商业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系统以及智能能源管理平台,不仅折射出头部企业的技术应对策略,更揭示了储能材料行业“需求爆发-技术迭代-格局集中”的演进逻辑。

从“能用”到“好用”的材料升级战

当前储能市场正从“规模化扩张”向“高质量运营”转型,核心痛点集中在“长循环寿命”与“度电成本控制”两大维度。在展会现场,贝特瑞展出的长循环石墨负极材料循环性能突破10000次,60℃高温存储30天容量保持率超97%,这一指标直击电网储能“十年以上服役周期”的需求。

面对全球能源转型中源网荷储协同需求的增长,国瑞协创携GR261LH与GR522L两款储能系统亮相展会。两款产品均基于314Ah电芯平台,搭载国瑞协创自研EMS系统,兼具安全性与高效性。电池材料与储能系统协同将形成深度双向赋能:贝特瑞的完整材料布局(锂电、半固态、钠电、固态)为国瑞协创系统研发提供支撑;国瑞协创则通过应用反馈反哺材料迭代,助力新型电池体系快速落地。

据记者了解到,针对储能电池“长循环、高安全、高性价比”的核心需求,贝特瑞已经构建起全场景材料矩阵:长循环人造石墨负极已实现万次循环突破,适配大型储能系统的长期运行需求;钠电硬炭负极比容量达350mAh/g,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循环寿命超10000次,为低成本储能提供新路径。其主导多项行业标准制定,这种“技术储备-产品落地-标准输出”的闭环,让其在储能材料竞争中形成难以复制的优势。

全球化布局破解“交付焦虑”

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正加剧负极材料的“供需错配”。一方面,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等加速扩产,2025年储能电池规划产能超1TWh;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本地化供应”要求提升。在此背景下,贝特瑞的产能布局策略具有行业代表性。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贝特瑞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连续15年保持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第一,其储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电网储能、户用储能项目,获得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欣旺达等众多储能电池认可。这一成绩得益于其“国内+海外”双循环供应链:印尼年产 8 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一期已投产,二期产能释放中,贝特瑞在印尼负极材料产能即将达到 16 万吨 / 年;摩洛哥也布局了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产能,正在稳步推进中。这将进一步贴近欧洲、非洲储能需求市场,缩短交付周期,助力其抢占海外“一芯难求”的市场红利。

储能材料的“头部集中”趋势将加速

储能产业链的深度整合,正推动材料企业从“单一供应商”向“技术协同伙伴”转型。近期,贝特瑞与储能电池企业楚能新能源的战略合作引发关注,双方将重点围绕超长寿命人造石墨、高性能硅碳负极、钠电核心材料及新一代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协力打造“基础材料-电芯技术-场景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模式。这种“龙头绑定”模式在行业内渐成趋势——材料企业提前介入电芯设计环节,可使技术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

从贝特瑞的发展路径可见,储能材料行业正呈现“技术壁垒提升+产能集中度提高”的双重趋势。2025年上半年,国内储能负极CR3(前三名企业市占率)达67%,较2023年提升2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因技术研发滞后、产能爬坡缓慢逐渐被淘汰。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速,预计到2026年,储能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头部企业的技术与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放大。

在需求爆发期,具备技术迭代能力、全球化交付网络与生态协同优势的头部企业,将主导储能材料的行业格局重构。对于整个储能产业而言,材料端的“头部集中”也将推动产业链降本增效,为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提供核心支撑。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922/50009051.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