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创新为桨,竞逐储能新蓝海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5-11-25 20:26:13
分享

作为能源转型大潮中的“弄潮儿”——新型储能在几年前还是电力系统的“小配角”,而今已跃升为保障电力供应稳定、驱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大角色”。

首先是体量上“大”。国家能源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03亿千瓦,占全球总装机份额超40%,跃居世界第一。从“十三五”末的“微光初现”到如今装机规模增长超30倍,中国新型储能实现了令人惊叹的规模增长。

其次是产业影响力之“大”。规模数字背后是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链实实在在地投入和产出:“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直接带动投资超2000亿元,撬动产业链上下游超万亿元。产业链日趋完善,从材料、电芯到系统集成,中国为全球提供了性能优异、成本可控的产品,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坚实的“中国力量”。新型储能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与新型电力系统深度适配的关键、多元化支撑。

再次是蕴含机会之“大”。新型储能是一片无限机遇的“新蓝海”。国家层面政策持续加力,《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擘画了到2027年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的宏大蓝图。三年千亿元级市场的增长,这不仅是量的扩张,更意味着新型储能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储能价值价格体系的明确指引。

当然,“新蓝海”的碧波万顷之下,亦有暗流礁石。新型储能产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正站在市场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潜藏着诸多风险与挑战。

从盈利模式看,新型储能的投资回报机制仍不清晰。“136号文”的出台标志着强制配储时代的渐逝和市场主导时代的来临,但容量补偿、成本疏导等核心问题依然待解。“谁受益、谁担责”的市场化原则亟待真正落地,可靠的容量补偿机制仍是期盼中的“灯塔”。

从竞争激烈程度看,“堆电芯、比价格、拼亏损”的野蛮生长模式一度盛行,价格战挤压着全行业的合理利润空间,侵蚀着企业用于研发创新、提升品质的根基。这不仅是对商业规律的背离,更是对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伤害。

从安全红线上看,储能系统是高风险、非线性、高集成的复杂装置。在其价值模型中,安全性是压倒一切的变量。一旦发生热失控等严重事故,意味着100%的资产损失乃至更严重的后果。客户愿意为头部企业支付溢价,本质上是在为至关重要的“安全冗余”和“责任背书”付费。

要在储能这片新蓝海中畅游,甚至成为领游者,必须掌握高超的“泳技”,以科技创新为桨,以市场机制为帆,以全球视野为罗盘。

创新为要,打造技术“护城河”: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尤其是在长时储能技术、系统集成优化、智能化控制等领域持续突破。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储能系统的调度运用效益、安全性和经济性。聚焦材料、结构等底层创新,向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安全等级迈进。

完善机制,疏通市场化“航道”: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体现储能多重价值的价格形成体系。推动涵盖投资、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保障,特别是要加快构建基于“谁受益、谁担责”原则的市场化机制,让储能提供的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等服务获得合理回报,实现“能参与、有回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安全为本,筑牢航行“压舱石”: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摒弃牺牲安全换取短期利益的短视行为。头部企业凭借其严格的质量控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责任担当所建立的安全信誉,正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放眼全球,驶向更广阔“海域”:中国储能企业正迎来海外市场的集中爆发。2025年上半年新增海外订单同比增长246%,标志着“出海逻辑”迈向以服务能力和全生命周期保障为核心的“2.0时代”。更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生态建设,深化区域协同与产业生态共建,输出先进技术、产品与模式,是中国储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新型储能“大时代”的帷幕已拉开。从“政策驱动”到“市场主导”,从“价格拼杀”到“价值竞争”,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产业正经历深刻的蜕变。唯有以科技创新为不竭动力,以健全机制为坚实保障,以全球视野为战略格局,方能在这片“新蓝海”中,劈波斩浪,游刃有余,共同书写中国新型储能产业的新篇章!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125/50013406.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