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退役”到“重生”,动力电池回收千亿蓝海已至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5-10-30 08:38:30
分享

10月24日,欣旺达滕州储能工厂及锂电池回收利用项目正式竣工。标志着这家锂离子电池领军企业在构建“材料-电芯-系统-应用-回收”完整产业链上迈出关键一步。

据了解,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线,并通过回收利用废旧锂电池、电芯和极片材料,构建了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系统,填补了鲁南地区锂电池规模化回收利用的空白。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退役周期,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正迎来千亿级市场蓝海。

回收潜力困境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退役周期。

数据显示,我国首批大规模新能源汽车销售集中在2016~2020年间,按照动力电池平均寿命5至8年计算,首批大规模装车电池正密集进入退役阶段。预计2024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已突破30万吨,同比增长33%;预计2026年退役量将达43GWh,2030年将激增至171GWh,对应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人民币。

目前行业主要通过“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类技术路径。“梯次利用”通过对退役电池进行检测、分类、拆分与重组,将其应用于储能、通信基站备用电源、低速电动车等对电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延长其全生命周期。“再生利用”则借助精细拆解、破碎分选、湿法冶金等技术,提取电池中有价值的金属材料,实现资源闭环再生。

资料显示,每吨三元锂电池可提取15公斤锂、200公斤镍、30公斤钴,我国对这些金属的对外依存度均超70%。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若2030年回收锂占比达30%,可减少120万吨锂矿开采,我国对锂的对外依存度也将从70%降至40%。”。

面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不断扩大,越来越多车企、电池生产企业主动布局回收赛道。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却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全国动力电池规范回收率低于25%,大量电池流入监管盲区。尽管白名单企业年处理产能已达约100万吨,2023年实际回收量仅22.5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25%。

“小作坊”往往以高于正规企业的报价抢占电池回收资源,却不具备环保与安全处理能力,提取回收金属不仅造成材料浪费,还易引发二次污染、火灾爆炸等问题。

政策不断加码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我国正通过持续出台并完善政策,推动市场规范整合。

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提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2025年9月,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提升电池拆解回收技术水平,探索建立储能电池回收体系”。

动力电池回收既是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也是资源安全的“关键题”,回收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政策、监管与创新的同频共振。未来,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落实企业责任、技术持续突破,才能让回收的动力电池,为新能源产业注入“二次动力”。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030/50011424.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