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内蒙古的绿色电力成功跨越3000余公里输往海南。此次输电任务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共同组织实施,依托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与跨区跨省输电通道,经由华北、华中、广东及琼粤跨海联网通道送达海南岛,完成我国清洁能源配置史上距离最长的跨省输送任务。
据了解,本次交易总电量达833.5万千瓦时,不仅保障了海南电力平稳可靠供应,更实现纵贯南北的“削峰填谷”与“负荷转移”。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跨区域能源资源优化配置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更凸显了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空间。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长期承担“西电东送”“北电南供”重要使命,外送电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数据显示,2024年,内蒙古外送电量达3377亿千瓦时,占全国跨省区外送电量的1/6;同年绿电外送量超6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跨省绿电外送总量的1/3,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这一领先地位奠定并非偶然,源于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绿色转型路径的协同作用。富集的风光资源为内蒙古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数据显示,内蒙古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充分发挥“头上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的优势,锚定“双碳”目标,协同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成功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占比历史性突破52%,首次超越火电,标志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已成型。
绿色动能实现规模化输出,今年1至8月,内蒙古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提升至31.6%。截至目前,“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累计外送绿电规模已超2700亿千瓦时,且已与8个省份建立绿电互联机制,绿色动能持续服务全国。
与内蒙古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南在推进“清洁能源岛”建设中,正面临清洁能源需求增长与本地资源开发受限的供需矛盾。作为岛屿省份,海南可用于集中开发新能源的土地有限,导致其新能源装机占比和能源自给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全面推进,全省用电负荷持续攀升,2024年海南“绿电+绿证”交易电量达14.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16倍。本地供给不足叠加绿色需求快速增长,使得跨区域绿电引入成为必然选择。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看来,跨区域绿电长距离输送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模式。我国丰富的风光资源主要集中于西北,而能源负荷中心多位于中东部地区,这种“资源与负荷”的逆向分布,让跨区域绿电长距离输送成为连接供需两端、优化全国能源配置的关键环节。
不过,将内蒙古的绿电送至海南绝非易事。此次输电任务依托特高压输电技术,需精准协调沿途多个区域电网才得以成功登岛,同样面临着绿电波动性的挑战。林伯强指出,目前特高压技术对输电功率的稳定性要求较高。“风电光伏的不稳定性导致目前实际输送中,还需配套煤电等稳定电源进行调节,以保障电网安全。”
如何实现更大规模、更纯粹的绿色能源跨区配置?林伯强提出“绿电—氢能”协同的远期解决方案。“在内蒙古等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由于规模效应,发电成本可以做得非常低廉。利用这些低成本绿电就地制氢,再通过氢能的储存与运输,能为无法直接并网的偏远地区新能源消纳提供全新思路。”他认为,即便计入制氢、储运等新增环节的成本,基于西北地区低廉的发电成本,整个产业链条仍有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综合经济性。
从内蒙古优良的资源禀赋,到贯通南北的输送技术,再到精准匹配的市场机制,此次“蒙电入琼”的成功,不仅验证了内蒙古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战略价值,更探索出一条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全国电力资源配置、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可行路径,也为“绿电—氢能”等下一代技术实现更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奠定基石。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027/500111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