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东储能:热到发烫!储能装机增长50GWh,百亿美元砸出能源革命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5-10-17 13:53:02
分享

以阿联酋、沙特等为代表,中东地区正在进行一场“大手笔”的能源革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沙特大使馆信息,沙特到2030年计划实现48GWh的储能容量目标;根据《中东能源政策红利:阿联酋储能市场准入指南》,阿联酋到2030年储能装机基准量就高达6GWh。

据维科网统计,2025年上半年,储能业务在中东地区订单占比23.4%,位列全球区域市场之首。中东这片“热土”,又该如何把握?

“壕情万丈”的中东储能吸引力

“人豪钱多”的中东土豪们,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极具想象力。

比如,沙特在西部的塔布克省建了一座商业综合体——红海新城。该项目在广袤沙漠中“凭空而建”,整座红海新城的电力供给,完全来自以光储为主力的清洁能源,配套储能容量1.3GWh,是世界上已经投运的、最大的离网储能项目。

红海项目由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EPC总承包,该项目在今年5月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中国能源企业进入中东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石。

位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总投资60亿美元、全球首个GW级24/7太阳能储能项目。该项目建设了5.2GW太阳能光伏装机与19GWh电池储能系统。中国电建作为EPC承包商之一,负责项目整体建设与交付,晶澳科技与晶科能源分别供应2.6GW的光伏组件,合计5.2GW,宁德时代作为储能系统供应商,提供19GWh的储能设备。

截至目前,国内储能企业在中东各地斩获了多项GW级项目:厦门海辰储能以26亿元订单拿下沙特电力公司(SEC)1GW/4GWh项目,成为中国企业在沙特单笔最大储能订单之一。比亚迪助力沙特比沙2.6GWh项目并网,该项目采用高温适配型的锂电系统,可在55℃环境下稳定运行。

破局之道:技术输出+产能扎根

凭借强大的产业实力,我国储能企业已形成“重大项目攻坚+场景方案定制+本土生态共建”的中东战略。

一方面,多元化布局技术路线,尤其是在长时储能方面,海辰储能输出自主研发的∞Cell1175Ah长时储能专用电池及∞Power6.25MWh沙漠之鹰系统解决方案,融科储能与沙特阿美联合部署了全球首个商用铁/钒液流电池系统。

另一方面,针对特定地区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大量落地。天合储能Elementa2Pro5MWh系统,集成相变材料冷却技术,用水量较传统液冷方案减少90%,匹配沙漠缺水环境;晶科储能以离网直流耦合系统,解决偏远区域泵站的稳定供电难题;中国电建山东电建三公司则创新打造“光伏+储能+内燃机”智能微电网,为沙特“沙漠岩石”酒店提供全天候电力,并有效规避沙尘侵蚀风险。

中东也卷了,强者越强成定局

随着中国企业的大量参与,中东市场也“卷”起来了。

在价格上的体现最明显。大储方面,2021年,沙特红海一期项目报价20美分/Wh,折合人民币1.42元/Wh。今年,阿联酋RTC项目中电池储能系统报价7.5美分/Wh,折合人民币0.53元/Wh,降幅超过62%。

项目也很“卷”,沙漠地区高温、风沙、长时甚至全天候的电力供应需求,让企业在拼命压缩成本的基础上,必须拿出“够硬”的产品满足项目需求。也就是要有足够的研发投入和成熟的技术成果,这直接堵死了中小企业的“中东梦”。

据行业估测,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两家企业占据了中东市场新增订单60%份额。市场份额进一步验证了,在产业链整合、成本管控能力、研发投入实力“三力”要求下,行业龙头在中东市场的话语权会越来越重。

“基建狂魔”碰撞“中东节奏”

“本地化”是企业出海必须面临的问题。在中东地区,本地化具象化为三点:本地员工、宗教和战争。

沙特政府推行“沙特化”政策,“30%股权转让给本地企业、40%雇员为沙特公民”。本地员工从小在“富得流油”的政策托底中成长,工作效率与以“勤劳肯干”著称的中国人远不可同日而语。国内“一周交货”“一月投运”的储能项目,到了中东节奏也只能慢下来。

宗教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中东多数国家信仰伊斯兰教,当地私企虽然规定每天工作时长8小时,与国内一致,但每到斋月期间,穆斯林雇员每天工时减至6小时,且工作日里要进行5次礼拜,每次约30分钟。再加上斋月白天斋戒不饮不食,导致工作效率大大下降。

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转型,但战火频发的中东地区,政权更迭、地缘政治冲突等原因,可能使已经推进的项目忽遇政策变动,调整审批流程或税收,进而影响项目进度和收益。

这些“场外因素”,是储能企业要抢占中东“热土”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据碳索储能网了解,针对当地政策与环境特点,一众企业已经进行“本地化”布局。宁德时代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合资建设30GWh锂电池工厂,锁定NEOM新城供应链;海辰储能通过与阿尔法纳集团合作,满足35%本地采购要求,为后续参与沙特5GWh招标奠定基础。天合光能在迪拜设立区域总部,均已借助本土资本获得政策红利。

警惕奶油下的“炸弹”

强劲能源转型背景下,中东储能市场还将持续升温:

阿联酋以“2050碳中和战略”为纲,明确2030年清洁能源占比50%、可再生能源装机25GW的目标,对应储能配套需求超3GWh。2023年其储能装机量达400MWh,锂电占比75%,液流电池占15%。而夏季超50℃高温与40%的电网峰谷差,使工商业强制储能立法成为市场刚性推手。

沙特则凭借“2030愿景”实现更激进的转型:计划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从2023年的0.3%跃升至2030年的50%,斥资超1000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光伏基地,NEOM新城单项目即配套200GWh储能需求,2023年储能装机量虽仅300MWh,但2026年目标直指22GWh。

目标已然制定,局势尚未分明。诱人的“增长蛋糕”下面,可能隐藏着“炸弹”。不仅应该关注的国际局势,包括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可能给中国储能企业在中东市场的出口和海外投资带来诸多风险。还有汇率波动,中东地区的货币汇率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石油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动非常频繁。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贷款交易政策以降低风险,但相应举措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与管理复杂度。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017/50010419.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