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锂电池回收:在安全与资源循环中寻求平衡

来源:碳索储能网整理 发布时间:2025-07-11 08:42:43
分享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锂电池的应用愈发广泛,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到储能设备,其身影无处不在。然而,大量退役锂电池的产生,既带来了资源回收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挑战,其中回收过程中的着火风险尤为突出。深入了解锂电池回收的安全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是推动锂电池回收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锂电池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其在回收过程中存在易燃的基础。正极材料如钴酸锂、三元材料,负极材料石墨,以及易挥发、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和高温下易损坏的隔膜,共同构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回收环节,多种操作和情况都可能引发着火事故。​

机械损伤是引发着火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拆解过程中,若使用工具不当,进行暴力拆解、挤压或穿刺电池外壳,会导致电池内部短路。正负极直接接触的瞬间,会释放出大量热量,进而引燃电解液。而在破碎环节,设备与电池的硬接触产生的火花,也可能点燃泄漏的电解液或分解产生的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气体。​

高温或过热同样会增加着火风险。在烘烤除电解液时,温度控制至关重要,通常 60-80℃为安全范围,若超过这一范围,电解液会剧烈挥发并燃烧。此外,回收的电池若本身存在 “热失控” 隐患,如已受损、过充过放,在回收处理时,若堆放密集、通风不良,热量积聚就可能触发自燃。​

电解液泄漏与反应也是引发着火的重要因素。电池外壳破损后,电解液泄漏,其本身易燃,且与空气接触后可能因高温或静电引发燃烧。同时,电解液与水、金属等物质反应,还可能产生有毒气体或放热,加剧火灾风险。另外,静电或明火也会引发火灾,回收车间若未做好防静电措施,静电火花可能点燃泄漏物;车间内违规使用明火,更是会直接引发火灾。​

面对这些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规范预处理流程是第一步,要对回收的锂电池进行分类筛选,剔除破损、鼓包、漏液的电池并单独处理,对剩余电池进行放电,降低能量。拆解时应使用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工暴力操作;破碎前进行惰性气体保护,隔绝氧气,降低燃烧可能性。​

严格控制温度与环境也必不可少。烘烤除电解液时,需采用精确温控设备,并配备温度传感器和自动报警装置,超温时立即停止加热并启动降温。车间要保持通风良好,及时排出挥发物,设置防火分区,电池堆放区与操作区保持至少 5 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避免密集堆放。​

设备与安全设施的合理配置同样关键。所有设备必须接地以消除静电,车间地面采用防静电材料,操作人员穿戴防静电服、手套和鞋具。同时,要配备合适的灭火设备,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禁止使用水直接灭火),以及防爆摄像头、气体检测报警器等。​

人员培训与管理也不容忽视。应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电池特性和应急处理流程,严禁违规操作。还要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消防演练,确保人员能快速响应初期火灾。​

若不幸发生着火,应遵循 “控火 - 灭火 - 防扩散” 原则。在初期火灾控制阶段,要立即停止所有设备运行,切断车间电源,若火势较小,使用相应的灭火器喷射,或启动惰性气体系统。对于大规模火灾,人员要迅速撤离并报警,说明是锂电池火灾,以便消防员使用专用设备灭火,同时可采用 “冷却包围” 方式防止火势扩散。火灾扑灭后,要对残留物质进行降温处理,按规定处置,并检查设备和结构损坏情况,整改后再恢复作业。​

锂电池回收产业既关乎资源的循环利用,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通过规范操作、设备升级和严格管理,能够大幅降低着火风险。随着回收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安全性,推动锂电池回收产业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新能源产业的绿色未来贡献力量。​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711/50003695.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