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无疑是当前能源领域热度最高的关键词。无论是在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龙头企业的布局中,总是能看到“零碳”一词。
近日,宁德时代与宜宾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零碳宜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零碳产业、零碳能源、零碳城市、零碳智能”四大方向展开全面合作,力争五年内在宜宾全域建成零碳生态集群,助力宜宾加快建成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先行示范区。
零碳园区始终是我国重点发展方向。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
“十五五”建议中明确,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呢?
园区的系统性变革
首先,中国的碳排放结构复杂,工业领域是重中之重。园区作为产业的聚集区,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0%以上,要实现“零碳”,园区必须综合采取绿色电力直接供应、强化需求侧管理等多种方式,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再者,零碳转型能为园区带来双重价值。
一方面,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自发自用的清洁电力具备显著的经济优势,直接减少了能源开支。
另一方面,在全球供应链加速绿色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品牌商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碳足迹信息。成熟的零碳园区,能为入驻企业提供天然的绿色属性背书,帮助企业更容易地进入高端供应链,获得国际订单。
而要实现这一绿色背书价值,首先需要明确零碳园区的核心定义。
所谓零碳园区,并不是字面上的“零碳排放”,而是通过规划、设计、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手段,使园区内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
建设零碳园区,除了采用深度节能的基础设施和建筑材料,更需要进行能源系统的根本性转变。包括大力开发屋顶分布式光伏、地面光伏电站,因地制宜地利用风能、地热能等,实现能源的本地化、清洁化生产等。
还有必不可少的,储能。无论是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还是氢能,都是实现能源时空转移与优化调度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零碳园区的发展给储能行业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呢?
储能新机遇
首先,政策层面,零碳园区建设已从探索迈向系统部署阶段,储能也从可选项转变为刚性需求。
各地在零碳园区建设上明确了储能配置要求,例如,上海市要求创建单位储能系统配置比例要大于等于15%,标杆单位则需大于等于30%;江苏省要求新型储能容量大于等于日均用电量的10%;山东省则规定园区内储能容量大于等于日均用电量8%。
这些具体的配储要求正推动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应用层面,零碳园区的区域发展机遇广阔。数据显示,我国有2543家省级国家级园区,覆盖80%工业企业、产生50%工业产值、60%能耗和31%碳排放。
这些园区集中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四川、湖南、浙江、安徽、湖北等省份,对应区域成为脱碳攻坚的“最前线”,也为储能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宁德时代此次签约宜宾,将推动“零碳工厂+灯塔工厂”双模建设,率先在三江新区、高新区、叙州区储能产业园开展国家级零碳园区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市,重点围绕化工、建材等高载能行业推进节能改造,打造天原集团、丝丽雅集团、普什集团等一批可复制的零碳工厂标杆,助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另外,在零碳园区的多元场景的实际应用中,储能技术正加速创新。
在江苏启东中远海工回馈式智能微电网项目中,储能技术突破了船舶海工行业发电机负载试验长期存在的能耗浪费与安全隐患两大核心痛点。
鄂尔多斯市政府与远景科技集团打造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全球首个“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闭环已经形成,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及储能,20%通过智能电网调节绿电交易补足。
随着我国各地纷纷发布零碳园区建设方案,一幅覆盖全国的零碳园区蓝图正徐徐展开。储能不再是能源系统的配套设备,而是零碳革命的核心支柱。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126/500134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