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甘肃:2025年1-7月新型储能装机达608.4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五

来源: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发布时间:2025-10-27 09:38:48
分享

10月23日,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对政协提案《关于加快甘肃省新型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提案》的答复,提到,1-7月,甘肃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608.4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五。现有产能方面,磷酸铁锂储能电池22GWh、全钒液流电池2.8GWh、储能集成系统25.5GWh;在建产能方面,磷酸铁锂储能电池86.5GWh、全钒液流电池2GWh、锌溴液流电池1GWh、储能系统集成9.5GWh。

探索用户侧储能参与市场化交易机制的建议。甘肃省能源多元、风光资源充足,且工业用户削峰填谷降成本意愿迫切,为储能产业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从产业链看,上游原材料产业依托金川集团、白银有色集团,镍、钴、铜等有色金属开采优势明显;中游储能电池生产有甘肃海亮等企业开展锂离子电池及配件生产;下游用户侧储能应用,在铁合金、碳化硅、电解铝等高载能用户侧积极推广。下一步,加快推动酒泉南都电源瓜州县北大桥寰泰申曦330千伏升压站等5个在建和谋划的共享储能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优先在用电规模大、负荷特性优、资金实力强的省属国企开展用户侧储能项目建设。

原文如下:

关于对政协甘肃省十三届三次会议第718号提案《关于加快甘肃省新型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提案》的答复

董海鹰委员:

关于您在政协甘肃省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的第718号《关于加快甘肃省新型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提案》收悉,首先感谢委员对甘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对委员提出的建议,我厅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通过全面摸排产业发展情况,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全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迅速。1-7月,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608.4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五。2024年累计充电量达20.9亿千瓦时,新能源利用率提升了2.4个百分点,为新能源外送和本地消纳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全省储能装备产业主要以电化学储能为主,主要产品包括锂离子储能电池、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固体氧化物储能电池等。现有生产企业17户,其中酒泉6户、张掖和武威各4户、庆阳3户;在建企业12户,其中酒泉7户、金昌和武威各2户、张掖1户。现有产能方面,磷酸铁锂储能电池22GWh、全钒液流电池2.8GWh、储能集成系统25.5GWh;在建产能方面,磷酸铁锂储能电池86.5GWh、全钒液流电池2GWh、锌溴液流电池1GWh、储能系统集成9.5GWh。

二、关于政协委员建议答复

(一)制定新型储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

省工信厅先后印发《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甘肃省能源电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建设成国家新型储能制造业区域制高点”的目标。今年2月,会同省能源局等部门起草并以省政府名义印发《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打造五个功能区,力争到2030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达1000

万千瓦,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下一步,省工信厅将联合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单位组成专家组,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和行业诊断,进一步细化新能源电池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十五五”期间规划布局,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和行业发展趋势研判。

(二)加快建设氢储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等长周期储能的示范应用工程,制定针对长周期储能项目的扶持政策建议

省工信厅高度重视氢储能以及全钒液流电池的培育。目前,在氢储能领域,已培育企业4户,其中酒泉2户、张掖和兰州新区各1户,主要产能分别为酒泉青骐骥1.5GW、兰石5GW、张掖宏泽海槿1GW。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通过大力支持,已培育相关企业2户,形成现有产能2.8GWh,在建产能2GWh。依托丰富的钒矿资源优势,已组织开展寰泰储能300兆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金川集团氯碱化工氢电耦合等示范项目,实现从原料到电池系统的本地化生产。下一步,将会同能源部门在招商引资、厂房购置及租赁、车间装修、技术改造等方面指导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地市扶持政策,合力推动氢储能、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长周期储能项目建设。

(三)打造储能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省储能装备制造企业(含电池材料)分散于多个市州。金昌布局正极材料、电池铜箔等产业;白银有正极材料、电解液等生产;酒泉涵盖电解液、电池电芯等多领域;嘉峪关、兰州新区、张掖、武威、庆阳也各有侧重,在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储能系统等方面发力。下一步,省工信厅将优化产业布局,以酒泉、嘉峪关为核心,张掖、金昌、武威为重点,形成中东部多极驱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格局。同时,锚定“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高标准建设目标,构建以金昌、白银为核心,兰州为研发生产基地、武威为转化应用基地,做强镍基、钴基、铜基新材料产业,加速动力电池材料发展,延伸高端装备产业链,实现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进。

(四)探索用户侧储能参与市场化交易机制的建议

我省能源多元、风光资源充足,且工业用户削峰填谷降成本意愿迫切,为储能产业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从产业链看,上游原材料产业依托金川集团、白银有色集团,镍、钴、铜等有色金属开采优势明显;中游储能电池生产有甘肃海亮等企业开展锂离子电池及配件生产;下游用户侧储能应用,在铁合金、碳化硅、电解铝等高载能用户侧积极推广。下一步,加快推动酒泉南都电源瓜州县北大桥寰泰申曦330千伏升压站等5个在建和谋划的共享储能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优先在用电规模大、负荷特性优、资金实力强的省属国企开展用户侧储能项目建设。

(五)不断提升甘肃新型储能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建议

兰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新三样”产品出口达9770.6万元,增长16.4倍。1-7月,全省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22家,产值147.8亿元,产品涵盖小型电池到储能电池多种类型,主要面向省内及周边储能、新能源汽车和3C消费电子市场。杰瑞股份、南都电源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来甘投资,提升了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下一步,将重点支持金川集团扩大硫酸镍等三元电池材料市场份额,打造国内规模前三、产品最全的三元电池材料集群。鼓励省内企业通过收并购进军电池制造领域,完善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及废旧电池回收体系。推动金川氢能新材料公司与日本FC
- R&D株式会社合作,研发优化固态储氢合金配方工艺,抢占固态储氢市场,提升甘肃新型储能产品全球影响力。

(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的建议

我省新型储能科研基础扎实,已建成金川科技园高性能电池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创新研究中心,多项成果获推广应用。金川集团高功率、高电压中镍低钴三元正极材料工艺领先。兰州大学与北京中科海钠合作,突破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宏量制备瓶颈,实现高寒地区重卡用钠离子电池电芯开发与整车应用示范,打破锂电池垄断。下一步,支持金川科技园联合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等单位,设立新型储能材料与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实体平台。整合电池产业链资源,建设具备材料合成、电芯试制、系统集成、安全评测全链条能力的开放平台, 向企业、高校提供低成本中试服务,降低研发门槛,加速技术成熟。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按照省长任振鹤同志在新能源方面相关批示要求,围绕“统筹布局、集群发展、项目带动、政策赋能”思路,吸纳委员建议,落实落细措施,推动全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抢抓“双碳”机遇,以新能源高质量开发利用为牵引,推动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协同发展,培育引进正极材料、电池制造等企业,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生产供应基地。

二是聚焦项目建设,夯实发展支撑。支持甘肃大象、东方钛业等正极材料企业扩产,推进寰泰储能、泽通伟力得等全钒液流电池项目建设,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储能电池及材料项目建立
“一对一” 调度机制,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协调规范储能备案管理,发挥电价改革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储能建设。

三是争取政策赋能,推动先行先试。积极向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汇报,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给予先行先试政策,统筹省级资金支持储能电池生产和关键材料研发,优先在省属国企开展用户侧储能试点,借鉴外省经验给予放电补贴或容量补助,吸引园区和大用户建设储能。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部门和行业组织协同,成立新型储能行业联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营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深化“包抓联”“六必访”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协调发挥省级产业基金,提供低息贷款和金融支持。

联系单位: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电子软件处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9月28日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027/50011033.html

责任编辑:caoyang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