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全球首例铁空气电池储能并网!“铁呼吸” 开启长时储能新纪元

来源:电力家 发布时间:2025-10-17 11:04:32
分享

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渗透的今天,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始终是制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瓶颈。短时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虽能缓解日内负荷波动,但面对跨日、跨周的能源供需失衡仍显乏力。

在此背景下,铁空气电池凭借超长储能时长、极低成本与高安全性,成为长时储能领域的“潜力股”。2025年,荷兰初创企业Ore Energy建成全球首个并网运行的铁空气电池系统,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铁空气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全新的储能解决方案。

全球首例并网:铁空气电池的商业化破冰

铁空气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在2025年迎来关键突破——荷兰Ore Energy公司将全球首套铁空气电池储能系统接入电网,部署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绿色村庄”试验基地。尽管这套系统规模极小(不足1 MWh),但它的并网运行,打破了长时储能技术长期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的僵局,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实际应用样本。

Ore Energy的铁空气电池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完整的4.2 MWh系统可装入一个40英尺集装箱,未来可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堆叠扩容,这种设计使其既能适配校园微网等小型场景,也能满足大型风电场、电网级储能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是欧洲首个完全在本土设计、制造并安装的长时储能项目,契合欧盟“清洁工业协议”中本土清洁制造的导向,也降低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作为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孵化企业,Ore Energy的核心团队曾在此深耕8年研发相关技术,试验基地的独立并网接入点更让其能快速开展跨日能量时移测试,为后续商业落地积累数据。

从行业竞争来看,铁空气电池赛道并非Ore Energy一家独大。美国Form Energy是该领域的“先行者”,已累计获得12亿美元风险投资,2024年10月完成4.05亿美元F轮融资后,在西弗吉尼亚州建成制造基地并投产,在手项目储备从100 MWh到8.5 GWh不等,多个项目计划年内投运。

相比之下,2023年才成立的Ore Energy规模更小(目前仅30多人,以研发为主),但发展野心十足——公司计划跳过长期小规模试点,直接推进商业落地,目标2030年实现50 GWh的年产能,同时正与大量商业客户洽谈系统部署,重点瞄准欧洲退役煤电、燃气电厂的容量缺口填补,以及风电项目的配套储能需求。

技术原理:“生锈与去锈”的可逆化学反应

铁空气电池的核心原理源于铁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化学过程虽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却因“去锈难”的技术瓶颈长期未获突破。如今,Ore Energy等企业通过技术优化,让这一“古老”原理焕发出新活力。

其工作机制可概括为“呼吸式”的充放电循环:放电时,浸泡在水基电解质中的铁阳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铁被氧化生成铁锈(氧化铁),同时释放电能;充电时,外部电能输入系统,铁锈被还原为金属铁,氧气则从电池中“排出”。用Ore Energy联合创始人Aytac Yilmaz博士的比喻来说,“就像肺一样,一呼一吸间把铁变成锈,再把锈变回铁”。这种反应过程无需依赖锂、钴、镍等稀缺材料,仅以铁和空气为核心原料,从源头上降低了对特殊资源的依赖。

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解决“去锈难”的行业痛点。铁的氧化(生锈)是自然易发生的过程,但要在电池系统中高效、稳定地将铁锈还原为铁,却面临反应效率低、副产物干扰等难题。尽管Ore Energy未公开阳极的具体配方(仅透露在铁之外添加了其他物质),但其并网系统的运行已证明该技术具备实际可行性。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铁空气电池的最大优势在于储能时长——主流锂离子电池仅能连续供电4-12小时,而铁空气电池可实现100小时以上的持续放电,能轻松应对连续数日的无风、阴雨天气,为可再生能源的稳定并网提供跨时段的能量缓冲。

此外,该技术的结构设计极为简洁,核心由铁阳极、“膜状”阴极与水基电解质构成,没有复杂的组件,这不仅降低了制造难度,也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长期研发积累,更让这套系统在材料兼容性、反应稳定性等方面经过了充分验证,为商业化应用减少了技术风险。

核心优势:低成本、高安全与长时储能的三重价值

在长时储能技术的竞争中,铁空气电池凭借低成本、高安全性与超长储能时长的三重优势,展现出显著的市场竞争力,尤其契合电网对长周期能源调节的需求。

成本优势是铁空气电池最突出的亮点。铁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之一,年产量超18亿吨,价格低廉且获取便捷;空气更是取之不尽的免费资源。这种原料特性让铁空气电池的成本控制达到了行业新高度——Ore Energy透露其电池成本仅为16欧元/千瓦时,而2023年锂离子电池的价格约为其10倍。对于需要大规模部署的长时储能项目而言,成本是决定技术能否推广的关键因素,铁空气电池的“平民化”成本,使其在替代化石燃料备用电源、配套风电光伏项目等场景中具备极强的性价比。

安全性是其另一大核心竞争力。铁空气电池采用水基电解质,而非锂离子电池中常见的有机电解液。有机电解液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近年来全球多起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均与此相关;而水基电解质不易燃、不易爆,从根本上杜绝了储能系统起火、爆炸的风险。对于电网级、城市周边的储能项目来说,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周边环境与居民安全,铁空气电池的这一特性,为其在人口密集区、核心电网节点的部署扫清了安全障碍。

超长储能时长则精准匹配了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需求。风能、太阳能的出力波动不仅体现在日内(如白天有光、夜间无光),更存在跨日、跨周的大幅波动(如连续3天大风、一周阴雨)。短时储能技术无法覆盖这类长周期波动,而铁空气电池100小时的放电能力,可实现“多日能量时移”——在风电、光伏出力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出力不足时持续释放,有效平抑长周期的能源供需波动。

以欧洲为例,荷兰等国日照不足但风电资源丰富,风电的多日波动对电网稳定影响显著,铁空气电池恰好能填补这一调节空白,减少对煤电、燃气电厂的依赖,助力能源结构转型。

行业竞争与未来挑战:长时储能赛道的机遇与考验

铁空气电池并非孤立的技术创新,而是全球长时储能竞赛中的重要一员。随着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50年全球长时储能装机需达数太瓦时(TWh)级别,各路技术路线(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正加速竞争,铁空气电池需在行业格局中找准定位,同时应对自身的技术短板。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铁空气电池赛道已形成“美欧双强”的初步态势。美国Form Energy凭借先发优势,在融资规模、产能建设与项目储备上遥遥领先——12亿美元的融资为其提供了充足的研发与生产资金,西弗吉尼亚州制造基地的投产使其具备了商业化量产能力,8.5 GWh的在手项目更验证了市场对该技术的需求。

荷兰Ore Energy虽起步晚,但凭借欧洲本土设计制造的优势,更易契合欧盟的政策导向(如“清洁工业协议”计划投入逾1000亿欧元支持本土清洁制造),且其快速推进商业落地的策略,有望在欧洲市场抢占先机。除这两家企业外,全球还有不少科研机构与企业在探索铁空气电池技术,未来行业竞争将逐步从技术验证转向成本控制、循环寿命与系统效率的比拼。

尽管前景广阔,铁空气电池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其一,能量密度较低。相比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通常在150-300 Wh/公斤),铁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明显偏低,导致其体积较大——4.2 MWh的系统需装入40英尺集装箱,这使其无法适用于电动汽车等对空间、重量敏感的移动场景,仅能局限于固定储能领域。

其二,循环寿命待验证。目前并网的系统仍处于试点阶段,长期运行中的循环寿命(即充放电次数)尚未有足够数据支撑,而储能项目通常需要20-30年的使用寿命,若循环寿命不足,将大幅增加项目的更换成本与运维压力。

其三,系统效率有待提升。铁空气电池的往返效率(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约为40%-50%,低于锂离子电池的85%以上,也低于抽水蓄能的70%-80%,较高的能量损耗会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在部分对效率敏感的场景(如电网调频)中竞争力不足。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如优化阳极配方提升反应效率)、系统集成技术的升级(如通过智能化控制减少能量损耗),铁空气电池的这些短板有望逐步改善。其在长时储能领域的独特价值,也决定了它不会完全替代其他储能技术,而是与锂离子电池、抽水蓄能等形成互补——锂离子电池负责短时调峰调频,铁空气电池承担长时跨日调节,抽水蓄能则服务于大型电网的容量支撑,共同构建多元互补的储能体系。

对于Ore Energy、Form Energy等企业而言,下一步的关键是通过更多商业项目验证技术稳定性,同时扩大产能、优化成本,在全球长时储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017/50010393.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