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行业龙头圈地加速!15家储能新公司扎堆亮相,万亿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5-10-14 09:06:24
分享

储能产业正成为能源转型中的黄金赛道!最近两个月,央国企以及龙头企业的密集布局,将大大加速行业洗牌。

据碳索储能网不完全统计,2025年7月以来,中国大唐、中国石油、中国华能等央国企,阳光电源、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龙头企业成立的储能相关公司就有15家。

央国企、民企齐头并进

在这场“圈地大赛”中,央国企凭借资源与资金优势率先加码布局,地方国企及民营企业积极跟进,多家储能相关新公司密集成立,进一步丰富行业竞争格局。

9月26日,中煤电力(尚义)储能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为储能技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电气设备修理等。

中国大唐集团在今年下半年便成立了两家储能公司。8月25日,大唐长兴(上海)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8月11日成立大唐中豫格林新能源(开封)有限责任公司。

8月19日,中国石油与宁德时代联手共同成立中石油济柴时代(山东)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7700万元人民币。

未来,该公司将聚焦中国境内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生产,涵盖电芯集成、电池管理系统及整装设备制造。

除了央企之外,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也在储能领域积极拓展。

6月25日,内蒙古电力集团电网储能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发电业务、输电业务、储能技术服务;发电技术服务。

9月30日,延安皖能电力有限公司成立,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3.61%。

扩张与退场并行

当前储能产业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高速扩张,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数万家储能企业处于被注销、被吊销、被清算等异常状态。储能赛道进入了残酷的洗牌期。

在政策东风下,大量资本和企业涌入储能制造环节,导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利润被严重挤压,缺乏核心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首当其冲。

同时,商业模式与盈利困境仍是行业痛点。尽管储能市场空间巨大,但当前储能电站通过峰谷套利、容量租赁等模式实现稳定盈利的案例并不多见。此外,技术迭代加速与行业标准趋严也在加速优胜劣汰。

在此背景下,央国企及龙头企业的入局,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掌握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更高安全、更长寿命、更低成本的储能产品,以此为优势,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025年9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文:明确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要达1.8亿千瓦(180GW),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了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即3600吉瓦)。要确保36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稳定运行,配套储能系统或需要达到相应装机的15%-20%。

行业前景可观,涌入储能赛道的“新玩家”带来了活力无限,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实施和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这个万亿级赛道的游戏规则也已明确:具备核心技术、规模优势和市场化适应能力的企业有望成为最后的赢家。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014/50010099.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