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特斯拉宣布召回10500台Power wall 2储能系统,涉及总金额5.9亿元。当天,特斯拉公司股价收盘下跌6.64%。
同日,比亚迪宣布,公司储能系统已在超过110个全球国家和地区应用,储能业务迎来高速增长。
同一天内,两家在储能领域建功颇丰的新能源车企,“一个报喜,一个报忧”,折射出了产业增长的基石——电芯安全。
相爱相杀的“斯拉之争”
特斯拉与比亚迪,不仅在汽车领域“难舍难分”,在储能领域也“相爱相杀”。
去年6月,比亚迪拿下特斯拉价值35亿元的储能电芯订单。今年9月,二者相继发布“突破性”储能产品。业界将其称之为“最大容量”和“最快效率”之争——
比亚迪发布的“浩瀚”系列储能电池,采用2710Ah刀片电池,容量提升300%,可以支持GW级别的构网型储能系统构建。特斯拉发布储能新品Megablock,主打即插即用,优化效率,20个工作日内可部署1GWh。
可以看出,二者都在储能场景化应用上取得了高效突破,但创新路线截然不同:比亚迪电芯容量突破,建立在技术实力上,特斯拉则更注重集成技术的优化。
这也与企业“基因”紧密相关。比亚迪研发起家,所以能在电芯技术路线创新上屡战屡胜。特斯拉不生产电芯,但长期从事汽车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电芯管理经验,所以从系统管理角度突破,弥补电芯单体容量的不足。
特斯拉自研之路前景如何?
但是现在,不生产电芯的特斯拉遇到麻烦了。今年三季度,特斯拉储能装机量12.1GWh,营收34亿美元。储能已经成为特斯拉目前增长最快的项目。
在储能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特斯拉却不得不面对电池供应的被动局面。今年,Powerwall 2已经因安全隐患被召回两次了,上一次是9月,在澳洲市场。
2023年,马斯克曾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表示,“如果电芯供应不足,我们将自己下场生产电芯。”但直至今日,特斯拉的电芯仍主要依赖于外部供应商。
碳索储能网注意到,受关税政策的影响,特斯拉供应版图从“宁德为主”,慢慢向韩国过渡。10月以来,特斯拉分别与LG、三星签订了43亿美元和3万亿韩元的订单。
短期来看,订单分散只能暂解关税问题,外供电芯始终存在安全隐患。特斯拉也在自研电芯上有所发力,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主打产品——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下线,截至目前,累计已向欧洲、大洋洲的多个国家及地区交付数百台产品。
据悉,2026 年特斯拉计划推出四款新电池,其中包括4680电池的衍生版本,如LFP版、高能量密度版等。这些新电池的推出将进一步丰富特斯拉的电池产品线,满足动力和储能市场的需求。
不过,特斯拉的自研电芯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是时间不够。电池从研发到量产,最快也要18个月。二是供应链难题。全球电池制造设备与锂矿开采权,大部分在中国手里,特斯拉完全自主的供应链估计搭不起来。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不会给特斯拉太多时间。从市场竞争来看,全球范围内众多电池企业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新的电池技术和产品,竞争压力持续加大。
碳索储能网认为,这场“斯拉之争”,本质上是储能高速扩张背景下,电芯安全拉响的警报。而随着行业规模化发展,安全标准将持续升级,从电芯单体安全、系统集成安全到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形成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起可靠的安全屏障,才能获得市场信任。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120/500130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