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浙江:先进的储能技术让风电与光伏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25-09-11 14:39:05
分享

在辽阔的海岸线、无边的草原、起伏的山岭之间,一座座耸立的白色“巨人”,正是现代风力发电机组的壮丽身影。它们把风变成电,输送到千家万户。

制造这些“巨人”,浙江有自己的强劲实力与秘密武器。事实上,除了风电,浙江的核电、光能以及储能的装备制造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如果说燃煤电厂的烟囱曾是工业时代的标志,那么风、光、氢等则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当巨型叶片迎风旋转,反应堆里发生裂变反应、阳光照射到光伏板上……人类与自然的对话就此展开。

当下,浙江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正冉冉升起,并成为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重点打造的15个千亿级集群之一。正如一位新能源装备企业的工程师所言:“我们制造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绿色的未来。”

海拔最高的风电场

年均发电量超4500小时

巨大轮毂、超大机舱、数不清的轴承结构……走进运达能源科技集团的组装车间,像是步入了一个“积木乐园”。

这里是风电机组的部分组装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给轴承加热,进行变桨轴承吊装,组装陆上风电机组。

“组装完成后,它们将被运往全国各地的风场。山岭间、海洋中、沙漠里,叶片的每一次转动,都产生源源不断的电能。”基地相关负责人说道。

风力发电机主要由塔筒、叶片、风机、发电机、控制系统和基座组成。叶片是最显眼的部分,基座和塔筒则用于支撑并抬升发电结构至合适的高度,以更好地捕获风能。

以运达参建的全球首个突破5000米生命线、海拔最高的风电场——西藏措美哲古风电场为例:尽管机舱平均海拔高达5158米,空气密度只有平原的一半,昼夜温差高达40℃,机组仍能稳定运行——以年均超4500小时发电量,点亮西藏14万户家庭的灯火。

风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正在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今年前4个月,我国风电发电量达3814.3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2.78%。

同样在海边,浙江能源的另一个“核”心力量也在运转。今年8月,中核集团浙江金七门核电1号机组全面启动建设,浙江第四个核电站即将拔地而起。

另外,嘉兴海盐的秦山核电,已安全运行30多年;台州的三门核电,一期已经投运,三期在4月获核准;温州苍南的三澳核电,1号机组将在年底正式投产……

先进的储能技术

让风电与光伏走进千家万户

在嘉兴秀洲的光伏灯塔工厂内,银色的机械臂在生产线上挥舞,一片片光伏电池片在传送带上疾速穿梭,焊接、封装、检测,每道工序精准有序。

在这里,平均每16秒就能生产一块太阳能板。

过去转化效率不高,但通过技术改进,比如TOPCon、异质结(HJT)等新工艺,现在一块光伏板的转化效率已超25%,变得越来越会发电。同时,钙钛矿电池、薄膜电池等新型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它们轻薄柔软,可以贴在玻璃幕墙上,甚至是衣服上,为未来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风电与光伏是清洁能源,却受自然条件制约,存在波动与间歇性。如何让风能真正稳定地走进千家万户?答案,正藏在储能技术之中。

储能,被称作新能源的“第二生命”。没有储能,风电与光伏只能是“有风的电”“白天的电”,有了储能,它们才能成为24小时不间断的绿色能源供应者。

在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各种储能产品眼花缭乱。有的像是行李箱,拖起来就能走;有的像是集装箱,为工商业储能场景服务。

浙江超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同臣指着眼前的储能电柜说,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大型的充电宝。

“因为在一些工商业发达且峰谷价差较高的地区,如江苏、广东、北京、浙江等,企业会使用储能设备进行峰谷价差套利。”丁同臣说,企业在用电低谷时利用低电价充电,然后在用电高峰时放电使用,从而节约用电成本。

以超威为例,浙江在储能领域的产品结构丰富,实力雄厚。产品涵盖了钠盐、铅炭、钠离子、镁离子、锂离子、锌镍、燃料电池等多个品种,储能核心技术研发储备和产品力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能源转型

未来的浙江将更加智慧

今年7月,我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创下全球新纪录。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用电量攀升是多轮高温与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共同作用的结果。

能源,曾是制约浙江发展的短板。作为经济大省,浙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有限,长期以来“外电入浙”比例居高不下。如何在资源禀赋不足的情况下,实现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的转型?答案在于清洁能源的多元探索与装备制造的快速崛起。

当下,浙江持续推进能源转型,计划打造光伏、风电、储能3条千亿产业链和充换电、核电、氢能、抽水蓄能4条百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形成绿色增长点。

去年9月,浙江成立省海洋风电发展公司,落地建设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集群。加快“风光储氢氨醇”全链路发展,重点招引海上光伏、氢能制备储运以及核能、LNG综合应用等企业与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浙江省内电源装机达到1.65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52.01%。能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背后主要推手正是近年来风头无两的新能源。过去一年,浙江仅光伏就新增装机2069万千瓦,总装机5947万千瓦,超越煤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浙江光伏制造业发展之迅猛,更是让人称道。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嘉兴、金华(义乌)为引领,杭州、宁波、湖州、衢州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余年来的发展,海盐核电关联产业完成了产业门类从单一制造业到一二三产全面开花的转变,累计培育了中达新材、佳乐科仪、科路核工程等本土核电关联企业121家。

未来,浙江将继续在绿色能源赛道上奔涌向前。“十四五”以来,浙江先后出台《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实施“风光倍增计划”,优化电源结构,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浙江省推动新能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浙江规上新能源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

绿色能源转型,意味着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它不仅关乎能源供给侧的清洁替代,也关乎产业升级、生活方式转型。

未来的浙江,将更加绿色、更加智慧。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911/50008304.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