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塞能源合作新篇章:储能技术成关键纽带,赋能西非能源转型

来源:碳索储能网整理 发布时间:2025-08-01 10:22:45
分享

2025 年 7 月 31 日,塞内加尔能源、石油和矿产部长比拉梅・苏莱耶・迪奥普到访中国能建国际集团,与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薛丹峰的会谈,不仅是中塞在 “一带一路” 框架下深化合作的体现,更将储能技术推到了西非能源转型的舞台中央。在双方围绕塞内加尔 “2050 愿景” 及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升级的讨论中,储能作为平衡能源供需、整合清洁能源、保障电网稳定的核心要素,成为加速重点合作项目落地的关键突破口。​

储能:塞内加尔能源转型的 “刚需”​

塞内加尔的能源结构正处于从传统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期,而储能技术是破解其能源困境的核心抓手。该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据测算,其太阳能年辐照度可达 2000-3000 小时,风电潜在装机容量超 10GW,但风光资源的间歇性、波动性严重制约了其大规模并网利用。目前,塞内加尔电网稳定性不足,供电可靠率仅为 75%,农村地区通电率不足 50%,且频繁的停电事故每年造成约 3% 的 GDP 损失。​

“2050 愿景” 明确提出,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需提升至 40%,2050 年实现 100% 清洁能源供电。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大规模储能系统的支撑。通过储能技术,可将白天富余的光伏电力、夜间低谷期的风电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平抑电网负荷波动;同时,储能系统能快速响应电网频率变化,提升供电可靠性,为偏远地区离网型微电网提供稳定电源,助力塞内加尔实现 “能源普惠” 目标。​

此外,塞内加尔正推进能源补贴改革,计划通过本土风光发电降低电力成本。但新能源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电价波动加剧,而储能的调峰套利功能可平抑电价波动,保障能源市场稳定运行,为改革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能建的储能方案:从技术到生态的全链条支撑​

作为全球能源电力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能建在储能技术研发、项目落地、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全产业链能力,与塞内加尔的需求形成精准对接。​

在技术层面,中国能建拥有覆盖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多类型的成熟解决方案。针对塞内加尔高温、高湿度的气候特点,其研发的高温适应性储能电池(工作温度范围 - 20℃至 60℃)和智能热管理系统已在中东、非洲多个项目中验证可靠性,可有效应对西非严苛的环境挑战。同时,公司自主开发的储能调度优化算法,能实现风光储多能互补系统的高效协同,使新能源利用率提升至 95% 以上。​

在项目经验方面,中国能建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单体储能项目之一 —— 沙特红海新城 1.5GW/6GWh 储能电站,以及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风光储微电网项目(含 200MWh 储能),积累了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大型储能项目的宝贵经验。这些项目采用的 “光伏 + 风电 + 储能 + 智能电网” 一体化模式,可直接复制应用于塞内加尔,助力其构建稳定、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

更重要的是,中国能建提供的是 **“储能 +” 生态解决方案 **。例如,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周边规划的 “燃气电站 + 光伏 + 储能” 综合能源基地项目中,储能系统不仅承担调峰任务,还可作为应急电源保障医院、数据中心等关键设施供电;同时,结合电网升级改造,储能系统将与智能电表、需求响应平台联动,构建 “源网荷储” 协同的智慧能源体系,为塞内加尔能源市场化改革奠定技术基础。​

储能合作:中塞共建 “一带一路” 的新支点​

本次会谈中,双方明确将储能作为重点合作方向,计划通过三类项目推动落地:​

一是大型风光基地配套储能项目。依托塞内加尔北部风电资源富集区和中部光伏走廊,规划建设一批 GW 级风光项目,配套 20%-30% 比例的储能系统,解决新能源并网难题。中国能建将提供从规划设计、设备供应到建设运营的全周期服务,预计首批项目可新增储能装机 500MWh,使塞内加尔新能源并网率提升 30 个百分点。​

二是城市电网储能调峰项目。在达喀尔、圣路易等主要城市建设电网侧储能电站,提升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缓解用电高峰压力。例如,拟在达喀尔建设的 200MWh 储能电站,可满足 30 万家庭的应急供电需求,减少停电时长至每月 1 小时以内。​

三是离网型储能微电网项目。针对塞内加尔农村地区电网覆盖不足的问题,推广 “光伏 + 储能 + 小型柴油发电机” 离网系统,结合乡村电气化计划,解决 50 万偏远居民的用电问题。此类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建设周期短(3-6 个月),可快速见效。​

这些项目的落地,将为塞内加尔带来多重价值:能源安全层面,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提升电力系统抗风险能力;经济层面,降低度电成本约 0.1 美元(从当前 0.35 美元降至 0.25 美元以下),年节约能源支出超 5 亿美元;环境层面,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200 万吨,助力塞内加尔实现 2030 年碳减排目标;社会层面,带动储能产业链本地化发展,预计创造 2 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培养一批本土技术人才。​

展望:储能为纽带,构建中塞能源命运共同体​

中塞储能合作的深化,不仅是技术与项目的对接,更是发展理念的共鸣。中国能建提出的 “储能赋能可持续发展” 理念,与塞内加尔 “2050 愿景” 中 “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平” 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储能技术的推广,塞内加尔将加速从 “能源输入国” 向 “区域能源枢纽” 转型,而中国能建的参与也将推动其储能技术标准、项目经验走向全球,为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提供 “中国方案”。​

未来,随着合作项目的推进,双方还可能在储能电池回收、绿氢储能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研发,构建 “绿色储能” 全生命周期体系。可以预见,储能将成为中塞共建 “一带一路” 的新亮点,为两国构建高水平命运共同体注入绿色动力,也为非洲能源转型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801/50005237.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