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5 年 9 月中国储能电芯排产占比突破 38.5%,全球电池市场增长动能强劲

来源:碳索储能网整理 发布时间:2025-09-09 14:04:41
分享

2025 年 9 月,中国电池市场迎来显著增长拐点。据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产业研究中心对行业 Top20 电池厂的调研数据显示,当月中国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三大类电池合计排产量达 152GWh,环比增幅 13.4%,同比更是实现 38.2% 的高速增长。其中,储能电芯排产占比攀升至 38.5% ,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年内储能电芯的占比纪录,更标志着储能赛道已成为中国电池产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从市场驱动逻辑来看,储能电芯排产占比的大幅提升,与全球新能源转型进程中的需求爆发密切相关,尤其是海外市场的订单增量成为关键推手。一方面,9 月正值美国储能关税政策实施前的 “窗口期”,为规避后续成本上涨风险,海外客户集中下单备货,相关订单规模占全年美国储能电芯总需求的 30% 左右,这一短期集中采购效应直接拉动了国内电池企业的储能产能释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大型光储一体化项目进入密集交付期,以沙特 NEOM 新城项目为例,该项目单月对 314Ah 大容量储能电芯的需求就超过 8GWh,这类高容量、长寿命的储能电芯订单,既契合了海外大型储能项目的技术需求,也推动国内电池企业加速向高附加值储能产品转型。​

与此同时,全球电池市场的整体表现同样亮眼。数据显示,2025 年 9 月全球动力 + 储能 + 消费类电池总产量约为 163GWh,环比增长 12.4%。对比中国与全球市场的增速可见,中国电池产业的环比增幅(13.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2.4%),这一差异背后,除了储能赛道的强势表现,也离不开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全球竞争优势 ——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国内头部电池企业的海外配套订单稳步增加,叠加消费类电池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需求回暖,共同支撑了中国电池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储能电芯占比的持续攀升,正在重塑中国电池产业的产品结构。过去,动力电池长期占据中国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随着 “双碳” 目标下储能需求的快速释放,储能电芯的市场权重不断提升。从此次 38.5% 的排产占比来看,储能已与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形成 “三足鼎立” 的格局,部分企业的储能产能甚至已超过消费类电池,成为仅次于动力电池的第二大业务板块。这种结构变化不仅为电池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也推动整个产业链向 “动力 + 储能” 双轮驱动的方向转型,例如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上游原材料企业,正针对性地开发适配储能场景的专用材料,进一步完善储能产业链的配套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储能政策的持续加码(如欧盟《新电池法规》对储能电池的性能要求升级、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储能项目的补贴延续),以及国内新型储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如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的商业化推进),储能电芯的市场需求仍将保持高增长态势。不过,行业也需警惕潜在挑战:一方面,海外市场的贸易壁垒(如关税、技术标准)可能增加出口成本,考验企业的全球化合规运营能力;另一方面,储能电芯产能的快速扩张可能引发阶段性供过于求,如何平衡产能规模与订单质量,将成为电池企业需要持续应对的课题。​

总体而言,2025 年 9 月中国电池市场的数据,既展现了产业增长的强劲韧性,也凸显了储能赛道的战略价值。在全球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电池产业凭借在储能、动力领域的双重优势,有望进一步巩固全球领先地位,而储能电芯占比的提升,也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能。​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909/50008116.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