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储能定位重塑:从辅助工具到电力市场核心参与者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5-09-04 14:33:28
分享

在新能源革命浪潮中,储能产业正经历着从边缘到中心的角色转变。136号文和394号文虽然未直接提及储能,但其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发展的核心要义,恰恰为储能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电价机制变革,更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关键一步。河南省产业发展研究会新能源专委会秘书长姚峰认为,储能既非电源也非发电设备,其本质是电力系统的"调节器""稳定器",通过备用和调节两大功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政策导向下的储能定位演变

现行政策框架下,储能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参与市场,电力交易、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其中,辅助服务市场潜力最为可观。虽然目前独立储能主导该市场,工商业储能尚未形成规模,但峰谷套利这一传统模式已显现局限性。以辽宁取消峰谷电价机制为例,表面看是利空,实则揭示了储能必须向更高阶的市场化交易转型的必然趋势。

姚峰秘书长认为,电力市场交易之所以成为必须之路,源于当前电力系统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能源安全仍高度依赖大功率火电;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却受制于天气和时段限制。储能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钥匙,通过调节实现火电与新能源的优化配比。

商业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传统峰谷套利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日益加剧的价差波动显著提升了运营风险,单一套利模式已难以持续,储能行业亟需向多功能复合型商业模式转型升级。

储能与新能源发电具有天然的协同效应。以光伏发电的"午间电价低谷"现象为例,储能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平抑出力波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更在于未来参与虚拟电厂运营和微电网构建,在区域能源平衡中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

姚峰秘书长还介绍,河南"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创新性示范案例,其核心在于"按需配置"原则,以区域三年平均用电负荷为装机上限,通过精准匹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这种"需定装"模式有效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配而不用"难题,使储能系统真正转化为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的核心支撑,成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寻求从点到面的平衡

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持续提升,电力系统正经历着从传统集中式平衡向分布式平衡的深刻范式转变。姚峰秘书长认为,尽管当前火电占比呈现下降趋势,新能源发电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但从短期来看,新能源尚难以完全支撑大范围的电力供需平衡。

然而在小范围局部区域,如工业园区或企业集群范围内,已经实现了小规模的微电网平衡。这种"逐点平衡、逐点健康"的分布式供电模式,通过就近消纳和区域互济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周边用电需求,为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且也减轻了电网的用电压力,当中调节平衡关系则是储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并在过程中获取更高收益的体现。

类似于这类多层级平衡体系中,储能既是稳定核心也是价值创造。其收益不再局限于单一价差,而是来源于整个电力系统效率提升带来的综合回报。

储能产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上。政策环境的演变、市场机制的完善、技术创新的突破,共同推动着储能从辅助工具向市场核心参与者蜕变。

姚峰秘书长表示,未来的赢家必将是那些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主动拥抱电力市场化改革,在系统平衡中创造多维价值的企业。随着新能源占比的持续提升,储能的战略价值将愈发凸显,最终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904/50007779.html

责任编辑: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