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何以新能安?15000次循环+全栈闭环解决方案,重构新能源“生存法则”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5-09-04 10:10:46
分享

与时间为友,见新能之安。

来源/碳索储能网

作者/曹宇

新纪元信使

见到新能安中国区总裁马金鹏时,他刚参加完一场储能行业重要会议,表情疲惫却又振奋。

整个2024年,他飞行超过150次,2025年节奏反而进一步加快,由于行程过满,他常常要连轴转,就让同事把需要的衣服和药寄到目的地酒店。

这是真正的“马”不停蹄。如同一场超级马拉松,作为信使”的马金鹏用几万公里的“奔跑”,代表新能安向储能市场传递着新浪潮与新纪元的来临。

202529日,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题为《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文件,宣告产业强制储能时代结束,主动配储市场启动。

一个由价值重构储能市场的时代。

一个储能变为刚需的时代。

也是一个很可能有望破解中国大多数行业过度低价竞争窘境的新时代。

时代洪流之下,一条同样凶猛的技术洪流同样呼啸而来。

425日,新能安超15000次循环寿命工商业储能亮相杭州,宣告储能“超长循环”时代来临。相比市场普遍6000-8000次循环寿命的同类产品,无疑是断层式领先。

储能行业即将在市场与技术的双维重构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

何况,这种变革又岂止于技术本身。

“少年免成”

在接触新能安时会给人一种感觉:这家公司,似乎没有所谓的“童年”。

这家差两个月才成立满四年的公司在很多领域显得过于“成熟”,“稳重得不像话”,落子一步三看,谋定后动,一套又一套的组合拳,路数精深。

这样年轻的一家公司在储能这么一个年轻领域,不莽撞粗枝大叶,不懵懂随波逐流,可谓异类。

在很多方面,新能安又是储能领域少年感最强的企业之一:如同尼采口中成为你自己”的个体觉醒、加缪笔下永远反抗”的西西弗,拒绝低价竞争,坚守长期主义,诞生之日起就以逆行者的姿态,向因过度拼价格导致的低劣产品说“不”。

在强制配储时代,储能系统作为成本项存在,新能安高性能优势并不被所有客户认可。

但他们仍然坚持着不被异化。

新能安从成立到现在,一直践行长期主义。”很多人只把长期主义当成口号,迎合市场或是标榜自己,但真正坚持不被价格战裹挟的寥寥无几。马金鹏透露内部也曾就产品性能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做过激烈讨论,但最终认为:“我们能够等得起。”

新能安在过去几年先后在无人机、电动工具、两轮电动车、家用储能等诸多高价值电池解决方案领域做到全球领先,凭借其电芯产品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高倍放电、充电速度、轻薄多样等多维度领先地位,许多全球头部及大众耳熟能详品牌的背后,都活跃着新能安的身影。

而且,时代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

在“136号文”带来的新政加持下,新能安瞄准新的“价值驱动”的储能市场,以15000次超长寿命电芯为核心,带来“全栈安全”级别的解决方案。

简而言之:“部件安全”、“系统安全”、“资产安全”,最终“收益安全”。

今天,他们骄傲地向世人展示,何以新能安,新能又以何而安。

电芯:15000次循环&真实需求时代

新能源“三兄弟”中,光伏、风电都曾经历泥沙俱下,尔后沙里淘金的历史进程,储能也不例外。

随着光储行业进一步市场化发展,新能源行业项目越来越普及,门槛逐步降低,终端客户对于专业化厂商以及便捷运维的依赖增强,鱼龙混杂的储能市场也即将迎来洗牌,很多储能企业活不到电芯的更换期,有此顾虑的客户只能选择头部企业,寄望于它们能顺利穿越产业周期。

这些问题在风光领域早已暴露,尤其是光伏逆变器环节,不同于光伏组件决定了电站整体寿命,光伏逆变器几乎都要在25年间进行维护与更换,但早期业主往往到需要更换维护的时候,发现逆变器厂商已退出这个领域,导致整个电站资产被严重拖累。

储能系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因此相比设备性能,吃过亏的业主往往会更看重设备厂商的持续服务能力,“大而不倒”有时也是一种优势。

那还有没有更理想的方式?

有,光储同寿。

在新能安15000次循环昆仑电芯推出之前,业内常规储能系统设计寿命约8000次,按每天两充两放计算,工作十年后可用容量跌至65%,逼近安全线,而新能安昆仑电池在经历15年两充两放后,仍然能够保证70%以上的可用容量。

如图所示,效率曲线与横轴相交的面积可以直观的视为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能力。据了解,更换一次电芯的成本大约为0.4/度,但除降低成本之外,新能安更希望的是给客户未来15年都能够有安全的保障。

部件的安全,在于无后顾之忧。

如图,上面的面积可以视作储能装置能够创造的价值,凭借低至10亿分之一的电芯失效率和目前业内最长寿的电芯寿命,新能安奠定了储能电池技术领先的地位。

对全行业而言,这不止意味着电池寿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真的可以视作一个整体了。

“我们的电芯能够做到和逆变器寿命相等,免去了使用期间的更换烦恼。”马金鹏说,“此外要谈全生命周期,最重要是活过全生命周期。很多储能企业利润是负的,何谈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新能安的业务多样且财务健康,同时具备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是最有可能陪伴客户全生命周期的。”

某头部海外客户告诉新能安,希望他们能够有15%以上的毛利。“不然他认为我们没办法陪他们走下去。”毛利,是一个企业持续生存及创新的基础。

系统:破解储能安全魔咒

219日,在德国一独栋别墅光储系统发生剧烈爆炸,外墙受损,整栋别墅成为危房需要重建,幸运的是业主当时在外度假因此无人员伤亡。

那么,这套光储装置有多大容量呢?

仅仅9.8度。

每家企业都想做时间的朋友,那么谁才是真朋友?谁才有资格做时间的真朋友?

毕竟,以往低质量发展时代遗留了大量的劣质项目,随时都可能引爆市场的担忧情绪。

“光伏和储能的安全周期是相反的。”光储不分家,许多储能企业都横跨光储两个领域,但马金鹏却提醒全行业,储能系统的安全周期和光伏电站完全不同,切莫用过往光伏行业的经验来看待储能。

光伏组件的衰减、热斑等问题多发于前三年,随后越来越趋于稳定,但储能装置则是前三年表现非常好,随着时间故障风险增加,尤其是当电芯充放效率降至一定程度后,储能系统风险急速上升。

之前国内储能缺少市场化机制,几乎没人关心储能质量和收益,因此成本一降再降,多位行业人士一致断定,以前做的储能项目将越来越多的暴露出问题。

同时迎来巨变的还有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领域,但从2013年中国出台新能源标杆电价迄今,光伏风电有十二年的过渡期,而储能则只发展了三四年,且每年都被冠以“xx元年”称谓,仍处于幼年期的储能市场,是否准备好了?

强制配储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储能的发展,对电网有一定稳定作用,但实际上弊大于利。

在强制配储政策环境下,储能厂商、电站投资、电网、电力消费、金融机构等参与者中,没有任何机构或人关心储能质量。此时储能系统纯粹作为成本项存在,调节电能质量的功用极为有限,也给电新能源电力市场埋下了大量隐患。

而一个月后新政,虽然取消了强制配储政策,但却真正通过市场化手段,让储能成为光伏、风电项目的“亲密战友”,这也是中国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元年。

在新政环境下,电力市场有几点重要趋势:

1、将逐步实现电力的同质同价,对于光伏风电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意味着如果能够在这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将赢得大部分电力市场;

2、新能源电站必须做到“可测、可控、可调、可视”等特性,以应对电能质量提升和电力交易的需求;

3、半离网和离网的微电网项目将会越来越多。

因此,中国储能市场在短暂调整后必然迎来爆发,而这一次,也是储能真正从成本迈向价值的高质量发展之年。

“强制配储时代,储能作为成本项,越便宜约好;新政后的光储市场,企业要用储能来保证电站收益,将更加关心产品性能、质量和寿命。”马金鹏认为这是新能安有信心坚守并助力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原因。

除以高品质坚持高质量发展之路之外,新能安还联合保险公司,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险服务,基于对新能安自身电芯质量的信心,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储能资产的风险可控。

资产:储能的价值生态闭环

近期马金鹏走访较多的反而是非投资企业。他花了大量时间在金融、保险、运维,以及回收等领域的相关企业身上。

“经过一段时间实证,新能安产品长循环宽温域的特点已经凸显,而且容量保持的比我们预期还好。”马金鹏认为新能安用产品证明自己的同时,还要推动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生态。

他与客户做联合创新,邀请金融机构深度参与打下融资成本,优化财务模型,通过保险守护电站资产,与兄弟公司签订协议,在项目期限到了之后,回收客户的储能系统……

找最优秀企业联合形成最优解决方案,找到企业之间最大公约数,构建形态,从共识到共赢,就是新能安目前在打造的“储能价值联盟”。

“不久前我们的一位头部客户叮嘱我,每次行业变革都会出现混沌期。”马金鹏说,“我们一致认为领先的企业有义务缩短这个过程。”

如果说昆仑电芯在新能安与合作伙伴间种下了信任的种子,那么储能行业首个全生命周期全栈闭环解决方案就是信任破土的树苗。

15000次循环基础上,新能安从产品性能、可融资性、测算评估、智能EMS、精细运营、保险保障、售后运维、残值回收、企业存9大维度切入,聚焦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价值,打造了整体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安鑫,真正让储能电站实现价值闭环。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坚持“做时间的朋友”的新能安在杭州也成功与苏州金融租赁、广东邦普循环、英大泰和财险、深圳华工能源等70余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完成了储能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超级英雄”集结。

写在时间长卷里的答案

当中国储能产业挣脱政策襁褓,走向价值深水区时,新能安在杭州画下的这个闭环,恰似普罗米修斯的火种,照亮了行业从生存到生长的蜕变之路。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关于能源存储本质的哲学回归——当循环寿命突破15000次门槛,当全栈闭环打通价值经脉,储能终于挣脱"成本项"的枷锁,真正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价值放大器。

在这场重构生存法则的征程中,新能安正在力图用"长期主义之矛"刺破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从电芯实验室到回收再生车间,从智能EMS到风险保障体系,这家没有"童年"的企业,用超前的战略定力,为行业搭建起穿越周期的诺亚方舟。长期主义的企业与它搭建起的长期主义生态,以及那些跨越几万公里的思想碰撞,最终都化作储能资产15年稳定运行的承诺。

新政浪潮奔涌而至,曾经被强制配储扭曲的价值天平正在重新校准。当光伏电站开始用投资收益的眼光审视储能,当金融机构敢为长周期资产背书,新能安埋下的技术火种,终将在市场化土壤中燎原。这不是某个企业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关乎能源革命质变的交响——15000次循环叩响的,正是中国新能源高质量跃迁的时代强音。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904/50007724.html

责任编辑: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