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3.9GWh!云南储能“低调”爆发,构网型储能“前沿阵地”地位巩固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5-09-01 19:41:44
分享

近日,国内首次“高压构网型储能带100%新能源孤网人工短路试验”,在云南文山丘北县宝池储能站成功完成。值得关注的是,该电站在6月底刚完成国内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构网型储能带纯新能源广域黑启动”试验,实现20秒快速黑启动。

短短两个月内两次“成功”,让云南能储能的“硬核实力”浮出水面。2025年上半年,云南新增电化学储能电站装机总规模3943MWh,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北。看似“低调”的云南,在储能布局上扎实推进,勾勒出能源转型的“云南模板”。

西北黄金战场之外,云南锁定“前沿阵地”地位

云南电网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特性最复杂、电力最绿色的异步送端大电网之一,决定了储能充分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必然选择。

作为交直流并联异步运行的省级送端大电网,云南电网呈“四横四纵一中心”500千伏主网架布局,发挥“省内交直流并联运行、国内直流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国外多个方向送受电”特点。2024年,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全年售电量历史性突破4000亿千瓦时大关,同比增长13%,西电东送年送电量、省内售电量均刷新历史纪录。

在能源结构上,云南绿色资源家底雄厚,以水电和风光发电为主,当地水电规划装机达1.3亿千瓦,风电、光伏可开发容量达1.5亿千瓦。据公开数据显示,云南省新能源装机已突破6000万千瓦,清洁能源消纳率接近100%。

作为新能源高占比的送电大省,云南电网必须用更强的调节手段来应对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一方面,云南电网策划构建了涵盖9大核心指标的“SOMP”标准化智能巡检体系,首创“视频+无人机+二次设备”联合巡检模式,实现巡视无人化、维护精益化等。另一方面,大理等新能源占比100%地区引进“源网荷储充”智能调控平台,实时处理潮流断面的动态控制、风险自动识别等异常情况,快速精准完成潮流计算等智能决策。

目前,云南省内新型储能装机478.5万千瓦,集中共享储能达435.5万千瓦、占新型储能总装机比例91%。在储能策略上,云南“前卫且大胆”,省内水电装机占比大,枯水期新能源占比达50%~70%,传统水电难以提供足够惯量支撑,电网稳定性面临挑战。除了协调火电保供,云南大力发展构网型储能技术,并建设了我国首个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

宝池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200兆瓦/400兆瓦时,实现了全球首套构网型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工程应用。按照每天两充两放测算,每年可调节电量5.8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达98%。为云南打造“新能源+构网型储能”示范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年7月,针对储能类型,云南省能源局明确提出:下一步集中共享储能项目以全钒液流为主,发展部分压缩空气储能,原则上不再新建磷酸铁锂共享储能项目,宣告云南在储能多样性协同发展与长时储能技术探索上,进入了新时期。

新能源高占比,为啥要发展构网型储能

构网型储能的重要性,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已得到印证。今年4月,西班牙发生“欧洲十年来最严重的停电事故”。受气候影响,当地风光发电频率波动较大,设备启动保护机制,自动脱网,引发连锁崩溃。停电范围波及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国南部地区,最长停电时长超过20个小时。

大停电事件凸显了储能,尤其是构网型储能的重要性。西班牙新能源占比100%,储能装机却只有8%。新能源以电子电力设备为主,缺乏传统发电系统的惯性和阻尼特性,如果大规模接入电网,而没有储能系统辅助调节,将导致电网抗干扰能力减弱,出现电压失稳、宽频振荡等问题。

上述问题的“最优解”指向构网型储能。与水电、火电等发电设备相比,储能系统的反应时间提高了近百倍,可提升至毫秒级,并能充分与新能源结合,且不受位置限制、占地面积也更小。而传统跟网型储能系统仅能执行充放电操作,无法主动干预电网状态。当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设备遭遇电压骤变时,设备往往会“自我保护式逃逸”,新能源场站会连锁脱网,形成电力缺口扩大、系统频率崩溃等系统性风险。

构网型储能可在毫秒级时间内自主决策并作出响应,电压过高时吸收无功功率形成降压缓冲,电压过低时释放有功功率构建电压支撑。不仅有效避免了大规模脱网风险,还大幅提升了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在6月底的黑启动试验中,云南保山宝池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储能电站最高电压等级达220千伏,跨越4个电压等级,包含1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新能源场站及1座220千伏储能电站,黑启动路径远超100公里。攻克了单机大容量高压直挂构网储能无冷却带载黑启动难题,成功实现“风光荷储”离网稳定运行2小时,填补了构网储能带纯新能源长时离网稳定运行空白。

多元场景需求下,构网型储能成果多、潜力大

构网型储能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下一站”。华为、阳光电源、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多次强调其重要地位,并将相关技术升级确定为重要发展战略。

近年来,云南加快布局各类构网型储能项目,储能并网规模提前超额达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保山已建成南方区域单体最大的600兆瓦/1200兆瓦时储能电站,昆明安宁规划建设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等,为构网型技术发展构建起了丰富的实践场景。

在云南文山,铝产业向全球绿色铝供应链核心节点跃升,对稳定绿色电力需求旺盛。文山宝池200MW/400MW储能电站实现绿电占比98%,在用电高峰时段顶峰发电,为铝产业提供稳定电力供应,保障生产连续性,还可通过峰谷电价差,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该系统无需依赖外部电源即可自主构建稳定电压和频率,增强电网抗扰动能力,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部分偏远山区电网覆盖薄弱,且地处地震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域,面临大范围停电风险。永德150MW/300MWh全构网型储能电站是云南首个并入电网的构网型储能电站,不仅为当地提供稳定的清洁能源,还可在电网全黑瘫痪时快速构建稳定的电压、频率和相角,为电网恢复供电提供初始电源,助力电网快速恢复运行,保障重要负荷和应急负荷供电。

在新的国家战略定位下,云南的高质量储能需求不仅于此。楚雄州作为全国唯一“全域综合交通与能源融合示范城市”,正推动新能源消纳、交通与能源双重减碳,为全国交通能源融合提供借鉴;面对新型高能耗领域的智算中心,云南因天然优势(电价低、平均气温仅15℃、绿电占比超90%),智算中心发展迅速,成为继北上广后,全国第四个国家级全业务关口,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数字海关”新枢纽。

今年7月,云南省印发《云南省推动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强调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调节能力。绿电直连项目实现内部资源协同优化。在新能源消纳困难时段,项目不向公共电网反送电。并网型项目应通过合理配置储能、挖掘负荷灵活性调节潜力等方式,确保与公共电网的交换功率不超过申报容量,并自行承担由于自身原因造成供电中断的有关责任。从政策层面上,进一步呼唤优质构网型储能电站的诞生。

云南储能的“低调”与“爆发”,不仅是自身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更为全国新能源高占比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路径。随着构网型储能技术持续成熟,以及更多场景化应用的探索,云南这片“前沿阵地”,或将成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升级、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以下为碳索储能网整理的部分龙头企业在构网型储能领域的成果与应用案例。更多行业资讯可扫描文末二维码,一站式掌握。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901/50007474.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