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十四五” 储能发展成效显著:新型储能装机 5 年增近 30 倍 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来源:碳索储能网整理 发布时间:2025-08-26 15:10:32
分享

2025 年 8 月 26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 “十四五” 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在这场发布会上,我国储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成为核心亮点之一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5 年增长近 30 倍,总量突破 9500 万千瓦,正式确立全球第一的领先地位,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筑牢 “稳定器” 与 “调节器”。​

装机规模跨越式增长,9500 万千瓦筑牢电力系统 “巨型充电宝”​

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明确介绍了我国储能发展的核心成果:截至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到约 9500 万千瓦,相较于 “十四五” 初期(2021 年)实现了近 30 倍的跨越式增长。这一规模相当于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配备了一座 “巨型充电宝”,能够有效缓解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问题,大幅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万劲松指出,“十四五” 期间,国家能源局始终将新型储能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通过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创新生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储能技术从 “试点示范” 向 “规模化应用” 快速迈进。如今,储能已成为衔接新能源开发、电网安全运行与用户多元化需求的关键纽带,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消纳率提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双驱动,储能发展根基持续夯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发布会上强调,我国储能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能源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与产业融合的深度赋能。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关键指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这些技术突破为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成本下降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应用层面,新型储能已不再是单一的 “储电工具”,而是与多元业态深度融合。王宏志提到,“十四五” 期间,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模式新业态进入发展快车道,车网互动(V2G)规模化应用试点加快推进,储能技术正与工业、交通等领域加速融合 —— 例如,电动汽车在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向电网放电,既降低了用户用电成本,又为电网调峰提供了灵活资源,形成 “源网荷储” 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上呈现 “多元化突破” 态势:锂离子电池储能凭借成熟度高、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占据主流,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抽水蓄能等长时储能技术也在关键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能够满足不同时长、不同功率的电力调节需求,进一步完善了储能技术体系。​

锚定 “十四五” 目标,储能将持续助力能源高质量转型​

随着 “十四五” 规划进入收官阶段,储能领域的亮眼成绩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如期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王宏志表示,“十四五” 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顺利达成,而储能作为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 “关键支撑”,其发展成效直接关系到能源结构转型的深度与速度。​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继续聚焦储能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一方面推动储能成本进一步下降、效率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完善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机制,让储能在辅助服务、容量电价等领域发挥更大价值。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储能与新能源、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我国储能产业将不仅局限于 “保供稳价”,更将在推动能源系统向清洁化、智能化转型中扮演核心角色,为 “双碳” 目标实现注入更强动力。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826/50006978.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