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储能迎来“大跨步”式的发展元年。一时间,更多的投资者从其他赛道蜂拥而来,迫不及待谱写自己品牌的储能故事。
然而同样是今年,跟风入局中的不少企业已有“出局”迹象。它们的储能业绩开始力不从心,有的甚至宣布剥离储能业务。
眼望着,这些企业相继在无比风光的行业风口中“倒下”,是否预示着,储能发展已经迎来阵痛期?
储能老兵,业绩糟心!
科陆电子是国内最早从事储能系统集成业务的企业之一,可谓储能“老兵”。今年6月,它被美的集团正式被纳入麾下。
家电巨头+储能老兵!这样的组合本应是强强联合。但前不久,科陆电子交出的半年报却让人失望。
数据显示,科陆电子(002121.SZ)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1.3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8.20%,营收比重从11.96%降至8.71%。
储能业务毛利率更是只有5.41%,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1.66%,且远低于主营业务毛利率32.43%。
成绩略显糟心。本来像“救东风”般入主的美的集团,似乎也没给科陆的储能业务带来多少促进效果。
(该结论仅针对上半年数据。笔者认为,在过渡期沉淀后,这起1+1的合作,将会使科陆电子获得在资金、人才方面的支持。)
订单方面更是表现糟心,上半年储能累计发货近800MWh,其中的485MWh还是去年3月签订的南美洲储能项目,也就意味着上半年并没有多少订单。
财报还显示,自2020年10月开始,科陆电子陆续有多个用户侧储能项目、调频储能项目涉及合同解除诉讼,其中部分项目涉及诉讼已结案,仍有北京、广东等多地的用户侧储能项目诉讼未决。
诸多问题在身,在储能大时代中,留给科陆电子自证的时间,还有多少?
跨界企业,频频受挫!
一面是科陆电子等企业的盈利惨淡,另一面,近期短短数月内,有10余家上市企业频频退市!跨界储能之路接连失败。
它们从入局储能、到拓展业务、再到最后不得不终止业务,未免让人唏嘘。
►昆仑万维
近日,昆仑万维公告称拟转让控股储能公司、剥离该公司储能业务。这距离其官宣踏入储能还不到一年。公告中,昆仑万维对于剥离储能企业给出的理由是,优化自身资产和业务架构,提高公司资源利用效率。
而据了解,公司在今年7月还有合作设立电解液制造合资公司的意向流出。
►厚能股份
厚能股份是一家租赁锂电池及锂电叉车的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9月12日厚能股份披露,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原因,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
►冠城大通
冠城大通原本主营业务为房地产, 2015年成立福建冠城瑞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经营锂电池、储能电池及电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等业务。今年,冠城瑞闽资不抵债面临剥离或转让,冠城大通表示会尽快完成动力锂电池处置工作。
►明冠新材
明冠新材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电池背板、光伏组件用POE膜、PVB膜等新型复合膜材料。2021年11月,子公司明冠投资以4000万元收购兴华财通70.00%股权,间接获得博创宏远 35% 股权,以拓展锂电产业链。2022年,明冠新材决定出售博创宏远股权,即放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业务线。
►*ST宋都
宋都基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杭州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2022年1月,拟成立子公司浙江宋都锂业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锂电行业。此后宋都股份还与西藏珠峰、启迪清源于签署了合作协议,拟开展锂电业务。2023年7月,*ST宋都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最终从A股退市。转型储能彻底宣告失败。
►百合花
百合花集团是一家有机颜料制造企业,经营范围为化工原料及产品生产销售。2022年10月,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1.77亿元跨界布局新能源锂电材料业务。
今年7月,百合花公告称取消了此前计划的年产40000吨电池级磷酸铁锂项目。这距离它宣布跨界仅不到一年时间。
►*ST未来
上海智汇未来医疗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原主营贸易业务和医疗服务业务。2022年12月,*ST未来拟收购山东瑞福锂业70%股权,转型向锂电池新材料行业。然而在其股票终止上市后,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
►*ST必康
*ST必康为延安必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新能源板块、新材料板块、药物中间体板块、医药商业板块等。
今年2月,延安必康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九九久科技计划在现有年产5000吨六氟磷酸锂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但今年4月,*ST必康被深交所通知于7月11日终止上市。
►珈伟新能
珈伟新能主营业务为光伏电站等新能源消费类、工业类产品领域。最早在2016年,珈伟新能成立孙公司珈伟隆能固态储能科技如皋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模块、系统研发等。2022年4月,珈伟隆能宣布停产锂电,原因是资金无法及时筹措到位。
►海辰药业
海辰药业是一家医药研发企业,2022年6月转型锂电材料领域。2022年6月,海辰药业拟向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将募集资金4亿元用于四个项目建设,其中8000万元拟投向年产5000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建设项目。但在2023年2月,海辰药业宣布终止发行股票事项。
►万里股份
重庆万里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铅酸电池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老牌企业。2022 年 1 月,万里股份公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计划,万里股份拟以7.35亿元置出万里电源100%股权,同时作价11.8亿元购买特瑞电池48.15%股权。然而2023年2月,万里股份宣布终止收购特瑞电池48.15%股权事项。原因是双方对公司的估值、业绩承诺等未达成一致。
是什么导致这些公司入局失败?储能这块“大肥肉”,怎么在这些企业嘴里就不香了?盒子总结了以下几点,和各位一同探讨:
1.市场具备自我调节的特点,优胜劣汰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
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路线将百花齐放。在装备、材料、电气设备、消防装置、检测与认证、第三方服务和贸易型企业等产业链利益相关方,激烈的竞争中必定会让部分企业出局。
其次,不少新入局的企业缺乏技术沉淀、人才储备、供应链体系等关键要素,往往选择打造市场同质化产品。随着行业发展,渐渐显示出水土不服。这一定程度加速了行业的洗牌。
乐创能源董事长&CEO潘多昭前不久就表示,储能并不是一定要等到2030碳达峰,才会有大爆发。储能的增长速度翻倍绝对超过光伏行业,光伏增长50%,储能一定是乘两三倍。当然,大规模增长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带来的阵痛。
2.行业相关规范标准缺失
再次回顾上半年的储能市场,多家企业一度上演高薪“抢人”。据透露,特斯拉一线普通工人一年17薪,平均下来月收入近1万元。此外还有7%的五险一金,5%的住房公积金,免费工作餐,免费班车,全家免费商业保险等等。
为了抢人,储能企业给员工开出的工资普遍居高。“变形”的抢人动作后也折射出储能行业发展初期市场的无序。
行业内长时间鱼龙混杂,就必然会在发展中淘汰专业度欠缺的人;储能的快速升温,也导致初期很多标准体系建设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储能的多元价值无法在市场机制中完全体现。
等到质量和规范标准逐渐成型,市场将越发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3.企业应找准方向、定位,探索多种商业模式
储能企业要在赛道内找准自身位置,侧重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还是专注工商业储能,都需要明确定位。
跨界而来的储能企业不可盲目抢占赛道,要量体裁衣,设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专注主业发展,有余力再跨界储能,将资源和战略相匹配,想借跨界讲故事套现,会被储能赛道反噬。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30926/80636.html
责编: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