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20日,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在成都顺利举办。本届大会以“光储同辉 融合赋能 智创未来”为主题,汇聚全球智慧、链接产业资源、共商发展大计。

目前,电力行业正迎来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光伏与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柱,其融合发展已从“选择题”升级为“必答题”
11月19日下午,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支持的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

在聚焦“‘十五五’迎来电力新周期,光储融合生态如何打造”的圆桌对话中,通威股份、阳光电源、天合光能、博达新能、海目星、西清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围绕行业趋势、场景应用、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转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光储融合生态的构建路径提供了多元视角。

从规模扩张到精耕细作
“十五五”期间,光储行业告别过去依赖补贴的规模化增长阶段,步入市场化主导的高质量发展周期。多位嘉宾一致认为,行业竞争已从单纯的规模比拼转向技术、场景、服务的综合实力较量,而规则重构与安全保障成为贯穿发展的核心命题。
安全是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西清能源储能实验室主管李棉刚强调,“十五五”期间储能需实现三大转变:从政策配储到独立市场主体、从“大型充电宝”到电网支撑工具、从单纯追求规模到重视全生命周期效益。
“安全是储能参与市场交易的核心信心支撑。”李棉刚表示,西清能源聚焦储能热失控前的主动监控,通过大数据、物理机理与大模型结合,实现安全风险的提前预警与故障诊断,目前系统已覆盖全国近30GWh储能电站,推动储能安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多能融合催生多元需求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深化,光储融合的应用场景正从传统电站向多领域延伸,而场景多样化也推动了技术需求的持续升级,行业正从单一设备供给转向系统协同解决方案。
李棉刚从运维视角强调,光储融合的核心是“一体化运营”。“电源侧运维成本高、电网侧需实时响应、用户侧安全要求高,这些场景都需要光伏与储能的协同运维。”他表示,通过智能化运维与无人化处理技术,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系统响应速度,而这需要大数据与物理机理的深度融合,打破光伏与储能的技术壁垒。
生态协同破解落地瓶颈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光储行业正加速从技术创新向产业价值转化,而打通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通道、构建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成为释放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关键。
李棉刚分享了西清能源的技术转化经验,“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前沿技术在实验室表现优异,但产业化难度大,核心问题在于实验数据与实际应用场景的差异。”他表示,西清能源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中试,筛选出适配实际场景的技术方案,其气体传感器等产品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同时,通过数据安全与模型训练的平衡,在保障电站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大模型提升算法精度,实现了技术迭代与数据安全的双赢。

行业盛会圆满落幕,产业探索永不止步。前路依然充满挑战,西清能源愿与业界同仁携手,坚守对安全的敬畏、对技术的专注,共同“智”创更绿色、更安全、更高效的能源未来。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126/500134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