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与生物共生,技术与自然和谐共鸣。在南海之滨的汕头渔场上,禾迈携手恒运集团,打造了41.536MW/41.536MWh渔光互补配储项目——一个让光伏、储能与生态共融的“智慧电厂”。自项目投运一年来,它不仅让每一缕阳光都能发挥更大价值,更让渔业养殖与清洁能源在同一片海风下共生共荣,成为广东省探索大型集中式“光伏+储能”发展路径的重要示范。
当渔光互补遇见智慧储能
板上发电,板下养殖。渔光互补的模式早已不再陌生。然而,传统的渔光互补虽然实现了能源利用与养殖的共生,却仍面临发电波动大、收益不稳定、难以灵活响应电网调度等挑战。如何让每一缕阳光都发挥最大价值?禾迈与恒运集团给出了答案。

本41.536MW/41.536MWh渔光互补配储项目采用禾迈HPCS系列储能变流器,构成HIM2000MV及HIM2750MV的一体机解决方案,实现光伏发电与储能的高效协同与智能管理。
储能的引入,让电站具备了削峰填谷、能量平滑、智能调度等能力,显著提升整体发电效率与经济收益,大幅增强了电站对电网的友好性与调节灵活度。同时,项目通过储能系统的灵活调度,将部分清洁电力输送至周边住户与工厂,促进绿色能源的就地转化与高效利用。
这一实践,让渔光互补升级为一座集发电、储能与用能于一体的智慧能源枢纽,在生态共生中展现出更高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先进的智能液冷技术
作为额定功率1小时的储能系统,本项目在运行中需频繁进行大倍率充放电,这对核心设备——储能变流器(PCS)的散热性能提出了严苛考验。禾迈HPCS储能变流器采用先进的智能液冷架构设计,精准解决了这一痛点。

该系统可在50℃环境下实现满功率运行,即便面对60℃的极端高温,依然保持卓越的稳定性与运行效率;液冷技术将IGBT功率模块的温差精准控制在2℃以内,确保系统在高功率、高频率运行下依旧安全、稳定、高效。
禾迈智能液冷设计既显著提升了设备在高频调用场景下的可靠性,又有效延长系统整体寿命,让产品长期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
出色的环境适应力
汕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湿度高达81%。此种高温高湿并存的环境,对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这一环境特征,禾迈储能系统采用IP65与C5高等级防护标准,融合智能液冷技术,赋予设备在高温高湿、强腐蚀等极端气候下的卓越稳定性。

不仅如此,系统在海拔2000m以下可支持1.1倍长期负载运行,无论是滨海滩涂还是高原荒漠,无论面对高盐雾侵蚀还是低温波动环境,均能保持高效可靠的性能输出,为各类复杂户外场景的能源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让能源更灵活、更智慧
今年6月,本电站顺利完成168小时连续试运行。实测数据显示,储能系统充放电效率超过90%,并顺利完成AGC(自动发电控制)调频、电力现货市场模拟等多场景验证,标志着项目具备全面参与电力市场运营的能力。

这一成果,得益于禾迈储能系统的技术优势——毫秒级响应与小于20毫秒的充放电切换时间。当AGC调度指令下达时,系统可在极短时间内精准调控发电功率,确保输出与输入功率始终维持在最优范围内。正是这种极速反应与高精度控制,让电站能够灵敏跟随电网指令,高效完成功率调节,实现更高的系统可靠性与收益。
此外,禾迈HPCS储能变流器系列最大效率高达99%,可有效支撑电网运行,灵活参与调峰、一次调频及能量补偿等多类场景,为新能源电站提供持续、稳定的动态支撑。
恒明储能项目负责人在现场表示:“这个项目是恒运储能公司在华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配储项目,禾迈高效可靠的PCS设备,突破了光储联合调频、多场景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让项目顺利并网,也让整个电站具备了更好的示范效应。”

在汕头这片渔场里,光伏板在波光间铺展,鱼群在水下悠游,储能系统默默让能量智慧流转。本项目打破了传统渔光模式的局限,将生态保护、经济效益与智慧能源管理融为一体,成为推动南方沿海绿色转型与零碳发展的示范标杆。从海上渔光到智慧储能,禾迈以技术创新为笔,描绘人与自然共生的能源蓝图。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107/500121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