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破产!终止IPO!储能发展的两极分化

来源:储能产业网 发布时间:2025-11-05 18:20:19
分享

2025年,国内储能项目建设呈现高速扩张态势,但繁荣表象下暗藏隐忧。

据统计,2025年1-8月,全国累计废止储能项目达128个;

自2024年起,国内储能行业迎来IPO终止的集中爆发期——沃太能源、双登集团、海辰储能等67家企业先后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拟募集资金规模合计超600亿元。

另外一边是近期多家企业曝出破产、停产等消息,据悉,主要受市场周期波动、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成本控制不佳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这一轮"急刹车",绝非单个企业的经营困局,而是政策风向转变与市场环境收紧共同作用的结果——储能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度洗牌,低效产能与同质化竞争者加速出清,产业正步入以技术创新和商业可持续性为核心的分化调整关键期。

德国电池厂商宣布破产:曾估值160亿元

继英国Britishvolt、瑞典Northvolt等企业后,德国电池企业BMZ近日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为欧洲本土电池产业的困境再添沉重一笔。

据悉,BMZ成立于1994年,最初从中国、韩国等地采购锂离子电芯,再将其集成组装成电池模组和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园林工具及医疗设备等领域。

2018年,BMZ萌发自研自产电池的野心,收购了电池电芯品牌TerraE,并计划以此为基础,在2020年前建成德国本土首座大型锂电池工厂。据悉,BMZ曾承诺在初期花费3亿欧元建设4GWh产能,中期达到8GWh产能。

不过至今,TerraE并未实现本土量产,使用的电芯仍依赖亚洲一级供应商的生产线,主要产品是NMC/NCA及LFP类型电池。

与此同时,BMZ传出IPO消息,估值一度达到约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超160亿元)。

据相关报道显示,BMZ陨落的直接原因是流动性危机。在一篇新闻稿里,BMZ表示此举是由于失去了一家储能领域的主要客户。该客户流失导致公司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包括法律纠纷和额外成本支出,最终引发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危机爆发前,BMZ曾试图紧急自救。早在2024年,公司宣布将在德国境内裁员约20%,涉及约160个岗位,计划总共削减640个职位。创始人Bauer解释称,“我们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这是一次生存转型。否则,公司将难以为继。”但这些努力未能扭转局势。

直到上周,BMZ旗下两家德国子公司因资不抵债申请自主保护,并获当地法院批准。与此同时,母公司BMZ控股也因对这两家公司承担担保责任,被迫同步申请破产保护。

目前,管理层正着手制定重组方案,计划在破产程序完成后,将核心运营业务剥离至新的企业架构中。得益于股东提供的过渡性资金支持,公司表示现有客户关系将得以维持,业务不会立即中断。

200亿锂电上市公司,终止港股IPO

10月31日,盛新锂能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其表示本次终止发行H股股票事项不会对公司的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图片

据悉,该企业于2024年8月宣布拟发行H股股票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而时隔1年多,公司最终宣布赴港上市计划的终止。

同日,盛新锂能公告称,公司与中创新航和华友控股集团分别签署了《附条件生效的战略合作协议》,拟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引入两家作为战略投资者,旨在深化产业链合作及协同,加快实现公司成为全球锂电新能源材料领先企业的战略目标。

据悉,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2亿元,其中盛屯集团和华友控股集团拟各认购11.275亿元,中创新航拟认购9.45亿元,此次募集资金总额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

cc7713d6a07a0bbd612b20b6f935ea81.png21cf58237af938e11cf8303e6e0851a8.png

公开资料显示,盛新锂能成立于2001年,并于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主营业务为锂矿采选、基础锂盐和金属锂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产品包括锂矿、碳酸锂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及储能领域。截至今年上半年,盛新锂能已建成锂盐产能13.7万吨/年和金属锂产能500吨/年。

据最新业绩消息,盛新锂能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0.95亿元,同比下降11.53%;净利润亏损7.52亿元。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4.81亿元,同比增长61.07%;净利润8871.91万元,上年同期亏损2.75亿元,实现扭亏,其主要得益于锂价上涨和印尼工厂出货。

此外,在行业隐忧的同时也呈现入局火热状态,近期,包括五粮液、沃尔沃、大众、富士康等企业在内,纷纷入局储能,开辟“新战场”;

五粮液将投建储能

10月31日,五粮液产业园区储能电站项目招标计划公告发布,该项目招标人为四川中新绿色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c1a2e9116ed55d281a5a78786fe34d12.jpg

据了解,四川中新绿色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五粮液集团旗下子公司——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石油于2023年8月成立的公司,其中五粮液新能源占股51%,中国石油占49%。

886487509795e24314908272c39a4c2c.png

富士康发布“富储科能”品牌

10月21日,富士康召开储能量产暨新品发布会,正式亮相其全新储能品牌“富储科能”,并发布了多款储能新品,覆盖了工商业储能柜、大容量储能集装箱,以及采用组串式设计的模块化储能系统等多种产品类型。

据此前消息,预计第四季度实现首批生产线投产。与此同时,2025年6月18日,富士康旗下2.15MW/4.32MWh工商业储能系统新品在武汉园区正式启动量产,标志着其首款产品具备批量生产和交付能力。

bcd0995ccefd2cba19a2d00fff2945a8.png

沃尔沃能源发布PU2000储能系统

近日,沃尔沃集团旗下的VolvoEnergy正式发布了PU2000储能系统。该款产品储能容量为2000kWh,功率为1000kW,采用锂离子电芯及液冷方式,尺寸规格约为20英尺,采用集装箱式结构,具备出厂即用特性,减少了现场施工和系统调试的不确定性。

0a3f980b07c6c1bef5b65eba6e5bdf6a.png

大众汽车进军大储领域

近期,大众集团宣布,其在德国萨尔茨吉特(Salzgitter)基地建设的首个20MW/40MWh大型储能系统将于2025年12月正式投运。

该储能系统由大众集团旗下的能源与充电品牌Elli负责整体方案设计与运营,由大众电池子公司PowerCo提供电池核心产品及系统集成。系统采用统一电芯规格(UnifiedCell)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将打造可扩展的能源交易及未来电网服务平台。

7728ede7fed63fb406eb1b82b9cc0767.png

在这两极分化的背后,都意味着储能产业绝非低门槛的投机领域;无论是从核心技术壁垒的突破到全链条能力的整合,还是从全球化运营的布局到供应链韧性的构建,再到跨产业协同的纵深;

每一项都是企业必须跨越的硬门槛。最终留下的必将是那些真正具备长期竞争力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市场主体。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105/50011926.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