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1 日,三峡青海海西州 50 万千瓦风电项目在戈壁腹地顺利实现并网发电。作为青海省 “十四五” 清洁能源重点工程,该项目的成功投运不仅彰显了我国在高海拔复杂环境下新能源建设的技术突破,更对推进国家 “双碳” 战略、建设青海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项目坐落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地处可可西里、阿尔金山、罗布泊三大 “无人区” 环绕的戈壁地带,海拔跨度介于 2750 米至 3205 米之间,自然环境与施工条件极为严苛。项目总装机容量达 50 万千瓦,共部署 75 台单机容量 6.7 兆瓦的风电机组,更配套建设了 100 兆瓦 / 400 兆瓦时的构网型储能系统,形成 “风电 + 储能” 的高效协同开发模式,为解决新能源发电波动性问题提供了坚实支撑。
回顾建设历程,项目自 2024 年 12 月正式开工以来,建设团队始终面临着复杂地质、恶劣天气等多重考验。针对高海拔低温环境下的混凝土浇筑难题,团队创新采用保温养护技术,确保工程质量不受低温影响;面对频发的沙尘天气,通过优化施工流程、强化设备防护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沙尘对建设进度的干扰。经过近 11 个月的攻坚克难,项目最终高质量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如期实现并网发电。
在运行模式上,该项目依托 “风电 + 储能” 的协同优势,构建了灵活高效的电力调节体系。夜间风电出力高峰时段,75 台风电机组满负荷运行,将清洁能源源源不断输送至电网;而在风电出力不足的日间时段,100 兆瓦 / 400 兆瓦时的储能系统则精准释放储存电能,有效平抑风电波动,缓解当地电力供应 “日盈夜亏” 的矛盾,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从生态与战略价值来看,项目投运后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约 10 亿千瓦时,按标准煤耗计算,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 30.5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81.4 万吨,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作为青海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的关键节点工程,该项目的成功并网不仅拓展了我国西部新能源开发的边界,其 “风电 + 100 兆瓦 / 400 兆瓦时储能” 的协同模式,更为全国大规模 “风电 + 储能” 项目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落实国家 “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部署注入了强劲动力。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104/500117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