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产出1/3个“宁德”,这座长江重镇斩获千亿元投资,新能源帝国锋芒初显!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5-10-31 10:16:53
分享

总投资300亿元,楚能新能源宜昌基地开工,电芯年产能150GWh;

总投资242亿元,远景动力超级工厂落户宜昌,电芯年产能40GWh;

……

最近一个月,龙头大厂持续重仓宜昌,当地新能源商业版图不断完善。据宜昌市高新区招商引资负责人介绍,2025年,当地新能源电池规划产能超过200GWh。这相当于宁德时代2024年产能的三分之一。

湖北宜昌,这座长江上的三峡枢纽城市,正在成为储能界的新“硅谷”。

楚能新能源80GWh锂电池项目宜昌基地开工现场

新晋“磷谷”,新能源产业链闭环

宜昌地处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坐拥长江232公里黄金航道,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过去几十年,宜昌因“世界水电之都”而出名,这里有闻名世界的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大大小小的水电站400多座,为宜昌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水电能源。

绿色能源家底够厚,在全国“双碳”目标指引下,宜昌在能源转型方面认真钻研,2023年,宜昌宣布:要打造“清洁能源之都”。

底气不仅在水电站,也在矿产。宜昌矿产资源中,最多的是磷矿,据官方统计,当地磷矿储量43.85亿吨,保有储量40.5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5%,是八大磷矿之首。磷不仅是磷肥、清洗剂的原料,还能合成磷酸铁锂,是储能电池最重要的正极材料之一。

今年下半年,储能“一芯难求”,磷矿也从传统“农业资源”升级为“新能源战略资源”。2021年前,国内磷矿石价格长期在300-400元/吨区间徘徊。2025年5月中旬,国内30%品位磷矿石均价已达1020元/吨,涨幅超过200%。截至2025年10月28日,湖北30%品位磷矿石船板含税价达1040元/吨。

在宜昌市政府的引领下,当地已经形成了精制磷酸、碳酸锂、磷酸二氢锂、磷酸锂、磷酸铁、磷酸铁锂、隔膜、电解液溶剂、硅碳负极材料等几乎所有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的产能。宁磷、邦普宜化、磷氟锂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成64万吨正极材料、15亿平方米隔膜、25万吨电解液溶剂产能。

2025年1月,由宁德时代和普邦循环共同投资的邦普宜昌基地,在320亿元(2021年)的初始投入上,追加投资50亿元,规划45万吨新一代磷酸铁锂项目,计划2025年年底投产。

值得注意的是,邦普宜昌基地的原材料,不是来自磷矿开采,而是通过废旧电池回收,分解产出磷酸铁和碳酸锂后,再合成磷酸铁锂。普邦宜昌基地表示,每回收10万吨废旧动力电池,可产出4吨磷酸铁锂,相当于减少原矿开采进口150万吨。

随着动力电池大批量进入回收期(预计2030年,国内回收规模将增至171GWh),普邦宜昌基地的建厂与投产,不仅为宜昌这座磷矿重地,又添一座重量级“矿”,也令当地的新能源产业链,形成了完美的首尾闭环。据悉,普邦宜昌基地目前的年产值已经超过100亿元。

年产能超200GWh,占国内需求三分之一

3年,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宜昌投资超5亿元的项目达到81个,总投资超过3400亿元。

最大的产能由本土企业制造。2025年8月,楚能新能源储能电池出货排名位列全球第四,仅次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海辰储能。成立仅四年,就以8.7%的市占率,成功跻身龙头企业第二梯队。

9月6日,楚能新能源宜昌二期项目签约,总投资220亿元,聚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模组PACK的研发制造。二期项目已于9月26日开工建设,投产后,楚能在宜昌的产能将突破150GW,占其总规划产能的一半。

楚能新能源宜昌二期项目开工后1个月,10月27日,总投资242亿元,远景动力智能锂电池生产基地在湖北宜昌产投产业园开工。该项目规划年产能40GWh,将生产最新一代700+Ah储能电池产品等产品。

仅这两个龙头大厂,规划总产能已经接近200GWh。此外,欣旺达与东风汽车合资,在宜昌建厂,东昱欣晟电池生产基地1期(2023年)投资80亿元,年产能20GWh。今年,东昱欣晟第2000万只电芯正式下线,并开启了超充电池项目建设。

有了“链主”带头,当地产业链延伸得更快了。仅楚能新能源一家企业,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布局,就与诺德股份、科达利、杉杉科技、新宙邦、贝特瑞等多家材料龙头签署合作协议,涵盖铜箔、结构件、负极材料等领域,进一步稳固其“龙头”地位的同时,也给宜昌产业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随着远景等龙头的加入,优质产能多点开花,形成了良性竞争与生态环境。

2024年,宜昌全市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27亿元,同比增长70.6%。2025 年1~10月,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

“宜昌速度”与“湖北精神”

2023年,《宜昌清洁能源之都规划》中,规划了14个新型储能项目,计划总投资940亿元,并明确了“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部署。

当时计划,到2025年,力争全市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系统产能达到200GWh以上,引进和培育产值过百亿龙头企业8~10家,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今天来看,宜昌以坚定的决心和可怕的执行力,实现了“曾经的愿望”。

在地方媒体的报道中,用“恶狼精神”赞誉了宜昌市政府的招商精神。自2023年明确“清洁能源之都”打造目标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员亲自挂帅,据介绍,市领导小组曾冒着台风与暴雨,驱车1200公里到宁德对接招商事宜,成功吸引电池回收工厂落户宜昌。

2021年,普邦循环从签约宜昌到动工,用了52天;

2025年9月,楚能宜昌二期项目签约到动工,用了20天;

10月,远景宜昌工厂签约到动工,只用了18天。

据报道,宜昌的党员干部常常住在工地上,盯着征迁、整地、建设全环节。工厂建起来之后,也不是终点,当地推出了极简的审批流程与要素保障,贯穿了项目全周期——欣旺达东风动力电池项目从桩基施工到电芯下线仅用时313天。

欣旺达东风动力电池项目开工现场

在技术创新方面,宜昌在新能源领域累计投入了20亿元科创资金,打造出湖北三峡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取得多项全球领先、国内首创的科研成果。其中,研发重氮萘醌型光引发剂绿色制备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磷酸铁再生材料产业化并取得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宜昌积极布局“下一代电池材料”,在潜力巨大的硅碳负极材料方面提前引进企业。目前,晟皓电子级硅烷及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已开工建设,洛阳联创硅碳负极项目即将启动,匠芯新材料一期进入试产、二期计划年底动工……预计到2030年,相关年产能可达15万吨至20万吨。

万亿级新能源产业帝国初显

10月23日,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宜昌举办。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致辞:近年来,宜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时的殷殷嘱托,坚持“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大会期间,宜昌举行了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重点项目签约活动,总投资248.07亿元的14个重点项目落户。

宜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向大会颁发了碳中和证书

2023年到2025年,宜昌的电芯产量实现跳跃式增长,连续突破百万级、千万级。宜昌还争取到每两年举办一次绿色能源大会的机会,邀请全球顶级专家学者共赴宜昌,探讨产业前沿课题。

2025年10月24日,宜昌楚能新能源204台储能电池预制舱,从宜昌出发,穿越黑海抵达保加利亚。该产品在核心性能与安全标准上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出海运输现场

据碳索储能网了解,2023—2025年,宜昌新能源领域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5%,楚能、金力新能源等企业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7个,突破“长循环寿命电芯”“低温性能优化”等关键技术12 项,为产能与品质双突破提供支撑,打开了出海的大门。

在助力出海的基础上,宜昌正加速推进“新能源+”本地场景应用。例如,依托绿色能源大会签约项目,计划在2026年前建成2个GWh级储能电站、5条新能源船舶示范航线等,将“宜昌产”转化为“宜昌用”,打通“生产—应用—迭代”的闭环。

这座曾因三峡工程闻名的城市,正以新能源为笔,书写着从“水利枢纽”到“储能枢纽”的全新篇章,“宜昌力量”持续发力,万亿级的新能源产业帝国雏形已现。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031/50011559.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