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铁建发展投资建设的内蒙古乌兰察布105万千瓦/630万千瓦时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地下硐室工程顺利通过初步设计评审,标志着全球总装机规模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压缩空气储能
技术领先:“心脏”蓝图确定
作为当前全球范围内装机容量(105万千瓦)与储能规模(630万千瓦时)双第一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核心技术方案对于项目尤为关键,而地下硐室工程方案,更是最核心、最复杂的技术难关之一。
地下硐室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心脏”,在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及时“吸纳”多余电量,在用电高峰时稳定“输出”,承担着储存高压空气的核心功能。其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与稳定性直接是整个储能项目的关键一环。铁建发展与清华大学、铁一院、铁四院联合,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此次评审会汇聚了国内储能技术、岩土工程、地下结构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专家组对硐室的地质适应性、结构稳定性、气密性设计等关键指标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地审查及论证,一致认为该方案所采用的设计原则、技术标准和安全措施合理可靠,设计方案技术先进、经济可行,完全满足下一步建设和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此次评审的顺利通过,为项目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设计示范。
压缩空气储能
“超级标杆”:深地空间+储能减排
铁建发展作为中国铁建“战新产业开拓者”,大力开拓“水土废能城新”六大细分业务赛道,重点布局新型储能领域,全力服务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该项目作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标志性工程,同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新型储能专项行动项目。项目充分发挥中国铁建在地下空间设计施工领域的技术优势,采用“深地空间+人工硐室储气”技术,在地下超百米岩层中开挖建设总容积近百万方的储气空间,相当于400多个标准游泳池的大小。
该项目通过建设大型地下储气硐室,在用电低谷时段压缩空气储存于地下,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空气驱动发电,从而起到“削峰填谷”、平滑新能源出力的巨大作用。投运后将显著提升华北电网的调峰能力和新能源消纳水平,每年发电量约2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
据项目团队介绍,项目后期还将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与当地大规模风光发电的功率预测、协同控制和能量管理,有效平抑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最大化利用绿色电力,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地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压缩空气储能
行业首创:更低损耗、更高效率
内蒙古作为我国新能源大省,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庞大,长期面临弃光弃风难题。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减少弃电现象,有助于内蒙古实现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的目标,显著提升新能源发电利用效率。

项目效果图
该项目采用国际前沿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远超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水平。这一技术优势,让项目在“储电-放电”全流程中实现更低损耗、更高效率,为后续稳定运行与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同时,项目规划同批次施工三台单机功率350兆瓦,设计规模是105万千瓦/630万千瓦时,在国内尚属首次。105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犹如一个巨型“空气充电宝”,充满一次能存下630万千瓦时的电能,相当于21万户家庭用电一个月。
这个巨型“空气充电宝”的魅力,远不止于储存高压空气。它形成的深地高压空间,未来可以成为多能并储的能源枢纽。同一硐室既可存储压缩空气,还能储存氢、氦、天然气、油气等战略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国家能源储备能力、保障战略物资安全。
此次项目地下硐室初步设计成功过审,为后续的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标及现场施工扫清了最大障碍,这一总装机规模最大的绿色能源标杆项目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025/500110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