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参观宁德时代后,欧洲风投大佬做出集体决定,中国储能迎来“泼天富贵”!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5-10-15 09:26:47
分享

8位欧洲风投大佬,控制着总量超60亿美元的投资资产,他们专程来到中国,参观了包括宁德时代、协鑫光电等在内的约10家龙头企业。

这场本意寻找清洁能源领域“弯道超车”机会的行程,却以大佬们的“集体绝望”告终。9月,彭博社发布此行新闻报道,称无论是技术创新速度,还是量产交付能力,或是产业链布局,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都占据了“全方位”的碾压优势,“无法追赶”。

彭博社标题:中国之旅——揭露西方“不可投资资产清单”

“取得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尝试与中国企业合作。”

参加中国之行之前,8位风投家中,无人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实际上,他们没有直接在中国投资的授权,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找到欧洲能源初创公司的发展机遇。

但“公路之旅”结束后,三类项目立刻被列入了欧洲“不可投资清单”,包括:电池制造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太阳能和风能的核心硬件制造;绿氢生产的关键设备电解槽等。风投大佬建议,这些领域中国已形成优势壁垒,能源企业应尽快制定或实施“中国战略”。

总部位于柏林的创投公司PlanetAVentures决定:不再投资涉及电池制造和回收、电解槽、太阳能和风能硬件等领域的西方新创企业。另一家柏林风投企业ExtantiaCapital的合伙人YairReem表示,此次访问已促使他的公司停止投资西方的电池制造商。

“取得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尝试与中国企业合作。”总部位于柏林的风投公司合伙人兼联合创始人塞巴斯蒂安·海特曼说。这是投资一线大佬们迅速做出的最聪明的决策,既然无法复制下一个“宁德时代”,那就成为“宁德时代”们“最聪明的使用者”和“最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决心+协同+效率造就中欧“天堑”

中欧的差距,不仅仅在于我们有全球最大的产线和产能。整个国家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决心、紧握在手的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产业上下游的紧密配合,让欧洲与中国之间的鸿沟逐渐扩大成“天堑”。

在昆山协鑫光电,董事长范斌介绍,电池转换效率的原型迭代以“周”为单位,从实验室到中等规模试验性产线以“月”为单位。而在欧洲,技术创新“走出实验室”这一步可能就要经历3至5年。

关于技术方向,国内头部企业也早已形成了场景主导的共识,技术研发围绕“降本、提效、适配场景”展开,而欧洲无论在技术人才储备,还是实践案例数据积累都远远落后,大量资金与精力耗费在技术单点突破上,距离贴合市场需求的“全场景方案”相差甚远。

在宁德时代的超级工厂,则打破了欧洲投资人业对“中国流水线”的刻板印象,全自动化的超级工厂满线运行,仅这一家企业电池年产能超300GWh,占全球总产能约40%,且依托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交付周期可压缩至1-3个月。

最关键的差距,在于我国对新能源全产业链自主掌控的底气。目前,中国已构建起“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且产业链之间紧密协同、默契高,慕帆动力创始人林钢介绍,如果产品中一个涡轮叶片的曲面材料需要调整,长三角一家公司的供应商3天就能送来样品,而且价格及其优惠。

“全球冠军”的成绩背后,也离不开每一个储能人的贡献。下半年来,储能“一芯难求”,各大工厂拉满了产能,全产业链与时间赛跑。灯火通明的研发实验室、彻夜工作的工厂车间,还有往返于全国的供应链团队,日夜兼程、精益求精,让行业前行的每一步都更加坚实。

欧洲“中国战略”带来出海“泼天富贵”

在储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关键期,欧洲的“中国战略”,无论是在中国设厂,还是与中国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是邀请中国企业到欧洲运营当地工厂等。都将产业升级与市场进一步扩张提供有力支持。

其实,今年以来,为应对欧盟“本土产能要求”,如《新电池法规》中要求的2030年本土生产电池占比不低于40%。欧洲多国已经主动邀请中国储能龙头赴欧建厂,甚至提供政策补贴。

比如,阳光新能源确定在西班牙马德里建设储能电池工厂,享受欧盟的“绿色产业补贴”,总投资12亿欧元,规划年产能20GWh,预计2027年投产;派能能源则与意大利能源公司Enel合作,在意大利南部建设户用储能电池生产线,利用意大利的区位优势辐射南欧、北非市场。

深度合作也将给产品升级带来便利,到欧洲当地建厂,不仅可让技术更快贴合欧洲市场需求,还能快速获取当地认证(如TÜV 莱茵、CE 认证),省去 “水土不服”的试错成本。

2025年前三季度,欧洲市场储能电芯采购规模接近45GWh,位列第一出口区域宝座。据欧洲电力交易所数据显示,2024年间,德国负电价时长达468小时,储能逐渐成长为应对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和保障居民日常用电的重要角色。据研究咨询机构LCP Delta预测,到2030年,欧洲将额外新增128GW/300GWh的电化学储能安装容量,累计安装容量将达到163GW。

而欧洲市场主动推进的“中国战略”之后,将为中国储能企业打通“技术输出、产能合作、市场渗透”的三重通道,海外市场份额进一步拓展。

警惕“海那边的”三重风险

斯坦福大学的学者DanWang将中国能源转型模式概括为:“规模优先于盈利”。国家意志、巨额补贴、行业信心以及对失败的高度容忍,共同催生出一个竞争的最佳生态,养成了一批体量、成本和效率都达到极致的“全球冠军”。

欧洲资本的关注,由“需求驱动”。在对低成本、高稳定性的新能源产品需求激增背景下,中国企业恰好能提供兼具性价比与技术优势的解决方案。这种“不得不”合作的背后,资本对市场份额与利润的“虎视眈眈”:

欧洲资本在合作中往往会要求技术共享、本地化生产等条件,可能导致国内企业核心技术外溢;同时,欧洲本土企业也在资本支持下加速追赶,如果一旦点亮“科技树”,未来或将成为全球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对手,国内企业若仅依赖资本红利而忽视技术壁垒与品牌建设,或将面临隐患。

对此,国家已有行动,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锂电池、正极材料和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出口经营者在出口相关物项时,必须申请许可,并对报关商品的真实性负责,加强出口物项识别。虽然出口限制的电池容量密度目前较高,储能电池基本不用报备,但未来发展并未可知,作为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储能企业需建立完善的内部合规机制,确保出口活动符合规定。

同时,虽然资本市场确定了“合作”的最优解,但国际关税局势不定,美国及欧盟市场存在关税风险,而且,环保相关政策比如碳足迹核算等政策,也会增加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的成本,需要关注,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新能源护城河的建立,依托于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全球冠军”不是终点而是开始,保持创新活力,在全球化市场中以合规管理为基础,以灵活的全球策略为支撑,国内企业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持续稳健发展,成长为具备长期竞争力的全球化企业。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1015/50010204.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