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碳索储能网了解,本届SNEC上,施耐德电气推出了覆盖新能源全场景,以及贯穿新能源建设“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不仅在应用场景端实现了横向突破,更在纵向服务层面进行了创新。
以施耐德电气打造的光储直柔系统方案为例,该方案不仅深度融合直流电高效传输与电力电子精准控制的双重技术,还依托智能监控平台实现了全链路数字化管理,构建起了安全可靠、灵活便捷与绿色低碳的直流微电网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建筑的能效。纵向服务层面,施耐德电气则通过集成AVEVA工业软件、ETAP全新电力数字孪生平台等,帮客户挖掘了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优化潜力,依托能碳管理、绿色智能制造及EcoConsult咨询服务,为企业优化运营流程、精益生产、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决策支持。
梁超向碳索储能网表示,中国市场明显是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双循环的形式。136号文等政策发布后,中国新能源替代旧能源的进程将提速,新能源配置也将更加市场化。
在他看来,新能源替代旧能源的过程不仅仅是看价格、供电稳定性,更多是看用户的接入和整个系统的变化。因此,在整个新能源布局中,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施耐德电气,都不能再将自己仅仅视为设备供应商,而应结合用户用电场景和使用情况重新定义。
谈及如何适应巨变的中国市场时,梁超表示,施耐德电气仍将坚持“中国中心”的战略,助力中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以创新成果反哺全球。
碳索储能网注意到,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其中与新能源相关的能源管理低压研发中心已发展成为施耐德电气最大、最活跃的创新中心。上述变化背后与施耐德电气深耕中国38年密不可分,更与企业后续的发展目标有关。在梁超看来,“中国中心”战略不仅能帮助施耐德电气贴近中国客户,把握发展方向,更能帮助其在中国研发体系支持下,结合用户真实需求去进行落地。用他的话来讲,施耐德电气针对新能源市场的创新节奏是“站在后天,看明天,干今天的事”。
全球布局下的出海“同行者”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施耐德电气已将业务拓展至全球100多个国家。本届SENC展上,施耐德电气又同国内多家新能源企业签约,合作者不乏海博思创、阳光电源、弘正储能等实力企业。其中,施耐德电气与海博思创共同发布的《全域保护:消除电池储能系统直流保护盲区》白皮书更成为行业焦点。
据了解,该白皮书聚焦储能领域直流电气保护标准与技术相对滞后的痛点,构建起了以直流电气保护协同为核心的安全防护体系,彻底消除电池储能系统直流保护盲区。在解决上述问题过程中,施耐德电气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电力电子技术优势,覆盖了小电流和大电流“全域”,真正做到了全情景、全工况的安全保护。
除了技术端的有力赋能之外,施耐德电气带给中国企业的助力还有很多。以海博思创为例,施耐德电气曾帮助海博思创打造精益生产,使得后者生产效率提升15%,交货周期缩短15%。同时,施耐德电气还曾以“双碳”咨询助海博思创实现ESG战略目标。
眼下,中国不仅是全球新能源产业技术升级的策源地,更是全球瞩目的新能源市场。施耐德电气在深耕中国的同时,也在尽其所能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据梁超介绍,施耐德电气从全球认证与标准支持、本地化服务支持以及广泛用户覆盖等方面为出海的中国企业赋能。梁超表示,在全球认证与标准支持方面,施耐德电气作为一家全球企业,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对产品认证和标准的深刻理解,在标准的影响力和符合度上面能为客户提供全面满足多国认证要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在本地化服务方面,施耐德电气同样能发挥其全球企业的优势为中国企业赋能,其可配合中国企业进行全球服务网络的支撑,解决中国企业出海备件供应与本地化现场服务能力构建的立足难题。
最后,梁超表示,施耐德电气作为产业技术的全球领导者,其在能源电力市场拥有极高的用户覆盖度。施耐德电气希望利用这一优势赋能更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施耐德电气助力中国能建沙特阿拉伯项目落地便是典型案例。据了解,在中国能建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除依托自身在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方面的技术优势参与项目建设外,还协助中国能建了解了当地市场,为中国能建提供了满足当地需求的光伏行业电力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支持。
“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升级需求与出海机遇正形成‘内外双循环’的协同效应,既推动国内产业向高端跃迁,又通过全球化布局重塑国际能源格局。新能源是由中国引领全球的行业,中国也拥有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一直以来,施耐德电气持续深耕面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创新。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创新成果也正逐步服务于全球市场。”梁超强调。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904/5000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