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宁德电芯261一体机0.599元/Wh!量道储能反向布局回国“交朋友”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5-08-28 15:24:32
分享

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预计未来5年,装机复合增长率将超20%。储能产业在“新能源占比持续增长”“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构建”的时代里,如同一艘鼓满了风帆的巨轮,全速前进。

但这并非一片平静的海域。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利用率仅30.6%,大量设备沦为“铁皮摆设”。今年,由于服务能力不足、集成商与供货商沟通不畅,甚至供应商倒闭等原因,多地出现“孤儿电站”,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储能能效不足,后期服务跟不上,如同海下暗礁,正在削弱建设方与投资人的信心。

今年8月,依托8年欧洲市场经验与超过500个高效运行的储能电站实践案例,量道储能高调回归国内市场,不仅发布了全栈自研的3S融合架构,其搭载宁德时代314Ah 电芯的125kW/261kwh工商业液冷一体机(非3S融合架构版)发布国内定价方案,折合每Wh售价0.599元,可谓诚意满满。

这家优质国际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希望交出一份对标欧洲品质、直击国内转型痛点的储能“价值答卷”。

从“重建设”到“重运维”,政策储能价值重构

政策的密集调整,彻底改写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逻辑。

从“136号文”推动新能源电量全部入市,并取消强制配储,新项目机制电价由场外竞价确定,为行业装上了“市场化引擎”。

“394号文”则进一步明确了储能“核心调节资源”的定位,引导行业探索容量电价、辅助服务、虚拟电厂聚合服务等模式创新,储能必须向支撑电网稳定的“系统调节器”转型。

与此同时,多省份对分时价差的调整,虚拟电厂、零碳园区的建设兴起,让储能长期转型路径越发清晰:储能“峰谷价差套利”的单一盈利框架被打破,必须向现货交易、调频补偿、虚拟电厂及光储协同多元赛道转型。

新赛道上,“运营和维护能力”成了价值核心,它直接决定“资产运营周期多久”、“好不好用”、“划不划算”、“安不安全”等核心问题,是让储能成为更好的“价值创造体”的关键。

从“卷价格”到“卷价值”,场景定义升级路径

“生意不好做了。”一位头部电芯厂商负责人坦言,在强制配储时代,他们只需“拼数量”,如今却要“拼价值”——不仅要“把产品做好”,更要依托好产品,打造能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完善解决方案。

好产品和好方案的定义是什么?全由不同终端场景说了算。

稳定电网场景下,核心是“快速响应、精准调节”,电芯具备毫秒级的功率爬坡能力,系统响应时间控制在100ms以内。针对电压与负荷波动情况,能实时匹配甚至提前预测、调整出力;

离网型场景(如偏远牧区),重点在“可靠续航、环境适配”。一般来讲,产品须具备极端气候,如高温、低温或高盐雾等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能源管理系统需要足够强大,确保储能与柴油发电机、小型风电等其他电源的无缝切换;

光储协同场景,重点是“协同调度”能力。光伏出力过剩时自动储电,出力不足时快速放电。同时支持并网/离网双模切换。在新能源高占比的西北地区,以及绿色能源消纳重点行业需求会越来越大。

虚拟电厂场景,“灵活聚合、协同调度”是核心。储能设备通过标准化通信接口,接入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实现与分布式光伏、工商业负荷的“集群联动”。分布式储能将起绝对支持作用,

行业新生态的构建,既离不开技术创新催生更优性能的产品,又需要深厚的市场实践积累以提供最佳解决方案。企业既要做好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也要与产业上下游联合共生,构建研发-生产-服务-运维的行业新生态。

3S融合架构“黑科技”,量道的破局之“道”

储能领域从不缺乏技术创新。但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创新,在于直击客户痛点。

量道储能深耕海外市场8年,截至目前,该公司业务已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交付工商储项目500余个。在长期的项目交付与服务实践中,该公司总结客户核心需求,针对传统PCS、BMS、EMS开展技术创新攻关,形成3S融合架构科研成果。

“应用后,系统的直接成本降低10%、集成成本降低5%、运维成本降低30%。对电网调度的响应时间缩短至50ms以内。”量道储能董事长郝卫锋告诉碳索储能网。

量道储能研发总工龚寒进一步解释:3S部件的集约化融合升级,解决了电站实际运行的三大痛点:通讯延迟、数据割裂、器件冗余。

传统的设备中,PCS(储能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数据独立,且一般不同步,导致通讯周期长,响应慢(大部分在300ms以上)。此外,一些功能器件的重复,还会增加制造成本与故障风险点。都会影响电站实际收益。

“3S不是简单的物理聚合,而是硬件软件的创新融合,并增强了系统间的信息交互能力。”龚寒介绍,产品通讯周期由传统的EMS→PCS主控→PCS-DS,调整为:EMS→PCS-DSP。设备响应电网调度时间缩短至≤50ms。因为减少了冗余部件,实现了体积减小50%以上、重量降低20%以上,设备直接成本减低10%以上、集成成本降低5%以上。

“更大的价值体现在后期运维端,一方面,我们实现了故障率降低至30%,另一方面,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售后服务的速度与质量可以保障。综合测算,电站的运维成本至少能降低30%。”龚寒说。

今年以来,大量集成商的经营不善甚至破产倒闭,恰恰在于难以承担储能电站的巨大后期运维与服务成本。3S集成架构赋予了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健康、低成本运行的底气,这是量道储能别出心裁的“卷价格”战略。

长期主义者的突围,从出海到双布局

量道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储能企业。明明2017年就以BMS系统成为储能赛道“先行者”,却在国内市场爆发前夕选择出海“打世界”。

8年来,凭借强大的交付能力与项目零事故的优秀纪录,国际出货量以每年2至3倍的速度增长。在海外市场渐入佳境之时,量道再次一反常规,在国内市场“水深火热”之际回归国内。

这与董事长郝卫锋的个人经历与性格分不开。2001年,郝卫锋从家乡陕西来到福建,创立进出口贸易公司,凭借铅酸蓄电池赚到第一桶金。随后,国际能源结构加速调整,郝卫锋敏锐地捕捉市场变革信号,推动业务中心向锂电池转型,又一次成功了,也为其深耕能源领域埋下伏笔。

2014年,当“储能”在国内尚属鲜为人知的概念,多数企业仍在观望时,郝卫锋基于多年能源领域的沉淀,做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决定——将企业核心定位聚焦储能,并坚持自主研发、打造专属的产品与技术体系。这份“敢为人先”的决断力,不仅源于他在长期贸易中总结的“唯有核心技术才能立足市场”的经验,更体现了他从黄土高原带出来的朴素价值观:不追短期热度,只做长期正确、有价值的事。

采访中,郝卫锋将前“两桶金”的成功归功于“运气好”。但必须承认,量道在储能业务上的成功,与对产品和技术的重视与投入分不开。

量道储能自2017年成立BMS研发中心起,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接近公司营业额的10%。目前,公司已经形成厦门、深圳、西安、杭州、合肥5大研发中心,获评专利近百项,获2024年新一轮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称号。

“我们做储能之初,就专注于给客户创造更大价值。随着产业的发展,价值的体现模式在改变,我们不断紧跟市场做出调整。今年以来,国内政策与市场的变化背景下,行业前景已然明了,市场急需能持续创造价值的解决方案,这与我们一直在做的事不谋而合。”

2022年,量道储能携手龙净环保(紫金矿业控股公司),合资设立福建龙净量道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一期项目已正式投产,年产能1.2GWh,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全面推进高效集约生产,正式开启了国内+海外双布局。

差异化布局,把选择权交给顾客

“我们更适应欧洲市场的交易模式。”郝卫锋坦言。

欧洲电站盈利模式成熟、套利空间大,客户对价值的把控极为精准——他们会严格核查储能电芯的循环寿命、安全认证(如TÜV、UL认证),也会要求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运维方案,这种“对价值的精准把控”让交易逻辑更清晰、合作链路更高效。

而国内市场尚需成长,很多时候需要企业方反向引领,通过产品+方案+服务的提供,逐步建立客户对储能价值的系统认知,最终实现从“被动接受产品”到“主动认可价值”的转变,与国内市场共同成长。

对此,量道储能在面向国内销售的搭载宁德时代314Ah电芯125kW/261kwh工商业液冷一体机定价上,给出了相当诚意。量道储能副总刘杨表示,希望客户真实体验后,对品质储能的价值有深入的认识。“我们在国内初来乍到,也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交个朋友。”他说。

刘杨表示,下一步,量道将“延续传统”“持续创新”,将经过欧洲市场检验的产品带回国内,自身优势发挥到极限,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是保证电芯一致性水平。从成立之初,量道储能坚持采用宁德时代的电芯,从源头实现电池性能的一致性,保证其在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温度适应性等核心指标上保持高度同步,有效降低系统内耗,避免因单颗电芯性能偏差引发的连锁问题。同时,公司关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数据可视化平台(云平台),对每颗电芯进行实时监控与动态均衡调节,进一步强化整组电池的一致性表现,为储能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筑牢基础。

二是提升系统可靠性。目前,量道储能在全球交付超过500个项目,包括很多极端气候环境下的储能电站。无论是位于全球最高海拔的珠峰大本营、最低气温-40摄氏度的戈壁滩,还是位于赤道附近、最高湿度100%的圭亚那矿区,或是南非海岸线的高盐雾环境,其产品在各类极端气候中均能稳定运行,为客户提供了坚实的信心支撑。

三是优化服务水平。根据已有项目,量道储能积累了系统在不同健康度、生命周期、电网环境下的大量数据。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方案的适用性。量道储能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态,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在产品品质、交付质量、服务水平上持续提升。此外,公司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发力智能化电站运维与电力交易能力,以技术创新驱动服务升级。

“未来国内工商业储能需求将远超海外总和。”郝卫锋预判,在全球能源转型中,中国储能企业的“双布局”将成常态。而量道储能的突围路径已清晰:用3S技术击碎利用率和响应速度瓶颈,用长期主义构建价值壁垒,让储能真正从“铁皮摆设””变成“能源革命的核心力量”。

关于“量道储能交个朋友诚意价”

具体优惠方案如下

产品咨询与合作洽谈

请扫描海报中二维码添加好友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828/50007225.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