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一次调频与二次调频有哪些差异,储能在调频中发挥什么作用?

来源:锂电人的笔记 发布时间:2025-08-25 13:52:11
分享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频率稳定是保障电力供应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核心指标。电力系统的频率由有功功率供需平衡决定,当负荷波动或电源出力变化打破这一平衡时,频率会偏离额定值(如我国工频50Hz)。若频率偏差过大(如低于49Hz或高于51Hz),可能导致发电机组解列、重要负荷停运,甚至引发系统性崩溃。

为维持频率稳定,电力系统形成了多层次的调频机制,其中一次调频与二次调频是最基础且关键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其出力的波动性对频率稳定提出了更高挑战,储能技术凭借快速响应、灵活调节等特性,成为弥补传统调频手段不足、支撑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一、一次调频与二次调频的核心差异

一次调频与二次调频均以维持系统频率稳定为目标,但在触发条件、响应机制、调节特性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二者协同形成了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的“两道防线”。

1.触发条件与调节目标

一次调频是系统频率偏离额定值时的“即时响应”,主要针对短时、小幅的功率扰动(如用户负荷突然变化、小型机组短时波动等)。其触发阈值通常较低,当频率偏差超过±0.02Hz时,一次调频机制自动启动,目标是快速抑制频率的进一步偏离,为二次调频争取时间。

二次调频则针对一次调频无法完全消除的频率偏差,主要应对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大的功率失衡(如大型机组跳闸、负荷大幅增减等)。当一次调频结束后,若频率仍偏离额定值(通常偏差超过±0.1Hz),二次调频由调度中心通过自动发电控制(AGC)系统主动启动,目标是将频率精确恢复至额定值(50Hz),实现无差调节。

2.响应速度与持续时间

一次调频依赖发电机组的“固有调节能力”,响应速度极快。当频率变化时,发电机组的调速器会根据频率偏差自动调整进汽量或进水量,改变机组出力,整个过程通常在0.5-2秒内完成,可在扰动发生后的瞬间抑制频率跌落或飞升。但一次调频的调节量有限(通常不超过机组额定容量的5%-10%),且持续时间较短(约10-30秒),仅能应对短时扰动。

二次调频由AGC系统统筹控制,响应速度相对较慢。AGC系统需先通过监测装置获取全网频率和功率偏差数据,经计算后向指定机组下达调节指令,机组接到指令后调整出力,整个过程通常需要10-60秒。但二次调频的调节范围更大(可调动机组额定容量10%-30%的出力),且能持续作用,直至频率恢复至额定值。

3.调节特性与控制方式

一次调频是“有差调节”。由于调速器的调节特性,其调节结果无法使频率完全回到额定值,而是稳定在一个与功率偏差对应的新频率上。例如,当系统有功功率缺额较大时,一次调频结束后频率可能稳定在49.8Hz,而非50Hz。这种有差特性决定了一次调频无法单独完成频率恢复任务,必须依赖二次调频的补充。

二次调频是“无差调节”。AGC系统通过闭环控制不断修正调节量:若频率仍低于额定值,系统会持续增加机组出力;若频率高于额定值,则减少出力,直至频率精确回归50Hz。这种无差特性使其成为保障频率长期稳定的核心手段。从控制方式看,一次调频是“分散自治”的,各发电机组独立响应频率变化,无需外部指令;二次调频则是“集中控制”的,由调度中心统一协调,通过AGC系统实现全网资源的优化分配。

4.适用场景与局限性

一次调频适用于“突发、短时”扰动,如居民用电负荷的瞬时波动、风电/光伏的短时出力波动等,其核心价值是“快速兜底”,防止频率偏差扩大。但受限于机组调速器的调节范围和响应速度,当扰动幅度超过一次调频能力时,仅靠一次调频无法避免频率崩溃。

二次调频适用于“持续、较大”扰动,如工业负荷的计划性增减、新能源出力的长时间波动等,其核心价值是“精准恢复”。但二次调频依赖传统机组的爬坡能力,而火电机组存在调节速度慢、深度调峰经济性差等问题,难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高频、大幅扰动需求。

二、储能技术在调频中的核心作用

1.支撑一次调频

传统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响应存在“机械延迟”,而新能源机组因缺乏惯性,几乎不具备一次调频能力。当系统发生突发扰动(如负荷骤增)时,频率可能在瞬间跌落,若跌落幅度过大,可能触发保护装置动作,导致机组解列。

储能系统可实现毫秒级响应,能在扰动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释放能量,快速弥补功率缺额,抑制频率的瞬时跌落;若频率因功率过剩而飞升,则储能系统可快速吸收能量,降低频率涨幅。这种“零延迟”特性大幅提升了一次调频的扰动抑制效率,减少了频率偏差的峰值,为传统机组的后续调节争取了时间。

2.辅助二次调频

二次调频要求机组根据AGC指令持续调整出力,以维持频率稳定。传统火电机组存在“调节死区”和“非线性特性”,导致二次调频精度不足;同时,频繁调节会加剧机组磨损,增加维护成本。

储能系统可精确跟踪AGC指令,实现无缝响应;且其充放电过程无机械磨损,可承受高频次调节,适合承担二次调频中的“快速跟踪”任务。通过将储能与传统机组配合,可让储能处理高频、小幅的调节需求,传统机组处理低频、大幅的调节需求,形成“快慢互补”的调节模式,既提升了二次调频精度,又降低了传统机组的调节压力和运行成本。

三、储能技术参与调频的核心优势

1.响应速度极快,适应高频扰动

传统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响应延迟通常在0.3秒以上,二次调频响应延迟在10秒以上;而储能系统(尤其是电化学储能和飞轮储能)的响应时间可低至毫秒级,能在扰动发生后的瞬间介入调节,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应对高比例新能源电网中“高频、突发”扰动的唯一可行手段。

2.调节范围灵活,实现双向互动

传统机组的调节方向单一,而储能系统可实现“充放电双向调节”:当系统功率缺额时放电,功率过剩时充电,既能应对负荷增加,也能处理新能源出力骤增,调节范围覆盖±100%额定功率,适配各种功率波动场景。

3.调节精度高,降低控制误差

储能系统的出力可通过电子信号精确控制,调节误差通常低于1%,远高于火电机组(5%-10%)。这种高精度特性可显著提升调频系统的控制精度,减少频率偏差的波动范围,降低因频率不稳定导致的设备损耗和安全风险。

四、结论

一次调频与二次调频作为电力系统频率稳定的核心机制,分别承担着“即时抑制”与“精准恢复”的功能,二者的协同作用是保障传统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

储能技术凭借毫秒级响应、双向灵活调节、高精度控制等特性,不仅能强化一次调频的扰动抑制能力,填补传统机组的响应延迟缺口,还能提升二次调频的精度与效率,降低传统机组的运行成本,同时有效平抑新能源波动,支撑电网接纳更多清洁能源。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825/50006872.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