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董明珠的储能豪赌,格力钛能否走出困局?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7-09 11:37:42
分享

近日,在格力电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再次重申了格力钛的战略定位:"坚定看好储能赛道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光储空'一体化系统和清洁能源领域,储能技术将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她还强调,储能市场的潜力正在持续释放,这将是格力钛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但格力钛作为一家跨界全产业链布局的新能源科技企业,纵观其在储能发展的道路上其实并非一帆风顺。

格力钛的荆棘之路

作为格力钛的前身,珠海银隆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随后收购以钛酸锂电池技术为核心的美国奥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进军新能源产业。2016年,董明珠力排众议,试图推动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新能源,最终未能收购成功。

但董明珠并未放弃。随后她携手万达、中集集团等企业向银隆新能源增资30亿元,获得了22.388%的股权。

2021年格力电器以司法拍卖的方式花费18.28亿取得珠海银隆30.47%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将其更名为“格力钛”,成为格力电器旗下控股子公司。

收购伊始,格力钛便陷入亏损的泥沼。2021年,格力钛营业收入和净亏损分别为6.94亿元、4.17亿元,可谓开局不利。随后的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格力钛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87亿元、14.40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9.05亿元、1.71亿元。2024年6月,格力钛总负债已达247.86亿元,半年净亏损19.05亿元,资产负债率逼近100%。

可以看出,格力钛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呈现亏损扩大的困境,背后折射出其商业模式存在根本性问题。前不久格力钛全资子公司珠海广通汽车100%股权被法院冻结的消息更是将其财务困境暴露无遗。

再从电池方面观察,格力钛新能源汽车采用自研的钛酸锂技术。相关数据显示,格力钛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其陷入了技术路线与市场需求严重错配的发展困境。

格力钛坚持的钛酸锂路线在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上的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认可的差异化价值,反而因续航和成本这两大消费者最敏感的指标处于明显劣势,导致产品竞争力持续衰减。

据了解2023年磷酸铁锂车型市占率达68%,三元锂占30%,钛酸锂几乎无存在感,其技术属于典型的差异化技术路线,相较于常见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在市场认可度也可见一斑。

储能的转机在哪?

实际上,格力跨界储能的路可能还需要走很久。

尽管当前钛酸锂技术路线尚未实现大规模普及,且格力钛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确实有效延伸了格力电器的产业链布局。加之绿色能源赛道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其未来发展仍值得期待。

目前,格力钛的电池储能产品分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取得一些成绩,但与传统一梯队储能企业相比差距仍有,要实现真正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还需面临着诸多挑战。

碳索储能网认为,格力钛想要在“残酷”的市场中突出重围,需要多维度发力。一方面,可凭借钛酸锂电池的低温性能优势,进一步探索其技术潜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也需密切关注行业技术趋势,审慎评估是否调整技术路线,以契合市场需求。此外,探索储能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创新结合,以及开拓新的产品增长曲线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纵观格力钛的“光储空”一体化布局,本质上是基于其既有市场优势的深度延伸,旨在拓展业务边界、打造新的增长曲线。然而,格力的多元化战略始终伴随着争议,这或许与其频繁跨界、步伐过快有关。尽管“光储空”业务与格力光伏空调的应用场景高度契合,但外界仍对格力的战略定力存疑。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709/50003664.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