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成都 :建设一座智慧绿岛

来源:能源评论 发布时间:2025-04-19 09:23:34
分享

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到写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零碳园区”已从概念走向现实。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探索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3月3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生态环境厅印发《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7年,力争在全省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在零碳路径探索、场景打造、统计核算、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激发新的增长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矗立着一座“会呼吸”的智慧绿岛——成都科创生态岛。这座岛作为四川省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入选生态环境部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成都科创生态岛上绿色建筑拔地而起,供能系统智慧高效,交通系统绿色低碳……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这里展开。

房子“会呼吸”

从高处俯瞰成都科创生态岛,岛上的椭圆形建筑群犹如细胞团簇般“能生长、会呼吸”。“这种中空式螺旋设计能最大程度接收自然光线。”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设计方案多次调整,目的是尽可能降低能耗,“要考虑各种细节,比如把通风管道从传统的金属材质改为自带保温层的布艺方案,能使冷暖气传送中降低热损耗,从而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园区的建筑100%达到二星级,40%达到三星级,250米超高层更是达到能源与环境设计领导力(LEED)金级标准。

漫步在岛上,满眼绿意,抽象的建筑分级评价体系在眼前变得更为直观。空中花园郁郁葱葱,独立绿道串联起公园城市,环岛生态带形成绵延的屏障……据成都科创生态岛官方数据,整岛的绿地面积达431亩,占比超43%,预计年固碳量约700吨。

不仅如此,“会呼吸”的房子也融入了岛上的绿色生态共同体。站在岛上的极高处远眺,可见3号馆的场馆从地面延伸到湖面,宛如悬浮在湖畔上的一颗“钻石”。作为近零碳示范建筑,3号馆集成应用绿色技术,通过需求减量、超高能效、能源替代三方面措施,综合节能率超过60%,直接碳排放为零。

想要打造3号馆这样一座近零碳建筑,需要练就多少绿色“技能”?

采用被动式建筑技术——通过天窗增强自然采光、屋面保温加厚、三玻双腔双银充氩玻璃等技术,达到自然通风和良好采光,具备极大的零碳潜力。

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屋顶上配备了可供人员通行的碲化镉、单晶硅光伏板,年均发电量预计约为14万千瓦时。每块光伏板都是光合作用的延伸,不仅美观大方,也为园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采用高能效用能设备——高能效暖通设备、节能照明、节能电梯、新风热回收等设备的应用,让园区用能更加清洁、可持续。

采用绿色智能施工技术——工厂预制的叠合楼板经智能吊装,配合反转冰块模具浇筑的密肋结构等“黑科技”,实现施工效率提升30%的同时,减少60%扬尘污染。

这些“会呼吸”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也代表着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的蜕变。成都科创生态岛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着城市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能遍园区

在这座智慧绿岛上,技术人员只需轻点屏幕,电力、自来水、燃气等能源就能快速完成智能调配。“我们通过智慧园区近零碳能源云平台下设的碳监测、碳核算、碳管控和能碳展示平台,对园区能源进行精确管控,实现碳足迹追踪和分析。”据成都科创生态岛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该平台具备能源数据管理、能源运行监测、绿电交易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可同时实现集中供能、电力调度、自来水和燃气系统管理。

智能高效的集中供能系统正在为园区的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都科创生态岛采用“地源热泵+热源塔热泵+冷水机组+水蓄能”的技术形式,打造了“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集中能源站”,实现了供能系统100%电气化。预计到2028年,园区碳排放达到峰值后不再增加,年碳减排量超过5000吨。

集中能源站通过冷热源系统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燃烧设备,电能完全替代天然气供能,使得直接碳排放降为零。园区的冬季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100%,通过水蓄冷、蓄热系统,使夏季削峰负荷11兆瓦,冬季削峰负荷13兆瓦,有效保障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电力供应的平衡。

在消费侧,园区因地制宜利用高效电驱动热泵系统实现空调系统100%电气化;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实现酒店热水系统100%电气化;制定一系列的补贴激励制度,提高了酒店餐饮系统、居民炊事系统和居民热水系统的电气化比例,节能降碳效益显著。

与此同时,园区屋顶上遍布的光伏板保障了充足的绿电供应。部分楼栋屋顶上约9420平方米的光伏板,年均发电量达到约50万千瓦时,可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屋顶光伏所发电量优先供应给岛上的近零碳示范建筑和空中大平台,剩余部分电量可并入公共电网,当所发电量不能满足园区使用时,还有大电网托底。

针对高精尖入驻企业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以及岛上单电源运行的现状,国网四川电力天府新区供电公司直管区供电中心推动关口前移、主动开展服务,在成都科创生态岛10千伏梦岛一线和10千伏府岛一线之间新建立联络线路,形成外部双电源联络架构,以提高单电源供电情况下的供电可靠性。此外,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派出能效分析师,对园区用电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园区分时段用电量分析结果,峰段电量达到谷段电量的两倍及以上。因此,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建议该园区采用平均电价模式替代非居照浮动电价,以优化电费支出,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

交通近零碳

傍晚时分,鹿溪河河畔,无人驾驶船“未来之舟”停靠在码头。只需点击触摸屏上的“一键启动”,便可开启一段近2千米的水上之旅。这是成都首艘拥有L4级无人驾驶技术的智能游船,搭载了精准算法控制、激光雷达等黑科技,不仅能自动运行,还能实时抵消流风、水流等影响,实现自主避障。这样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交通场景在成都科创生态岛已是常态。

“我们在思考科创岛的核心竞争力时认为,占地1006亩、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的超大试验场以及水、陆、空全域场景,将很有吸引力和未来想象力。”成都天投集团科创生态岛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张鹏飞说。一面临兴隆湖,三面环鹿溪河,广阔的水域、低空空域加上岛上若干场馆楼宇,丰富的场景资源为成都科创生态岛勾勒出充满想象力的交通图景。

园区正在建设基于“TOD+空中大平台”的近零碳交通体系,围绕16号线成都科创生态岛站点和空中大平台,打造包含地下、地面、空中为一体的慢行系统,形成高效串联的TOD社区。其中,空中大平台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最大跨度约为43米;4座地下通道面积约0.6万平方米,分别为南、北车行通道和南、北商业通道。

一架装载着咖啡的无人机掠过园区低空,精准避开楼宇,仅用时10分钟,热乎的咖啡就送到了顾客手上。借助5G-A低空监管运营服务平台,成都科创生态岛实现了无人机在物流配送、空中巡逻、医疗急送等多个场景的应用。

地下智能车库内,车主仅需将车开到指定区域后确认存车,AGV停车机器人就会及时出现,沿磁轨平稳移动,将车辆送入垂直泊位,自动完成后续操作。以往停车难的情景一去不复返,现在停车既省时省力,又规避了因操作不当造成的剐蹭风险,方便又安心。

了解到园区建设近零碳慢行交通系统的需求,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员工主动上门“把脉问诊”,根据新能源汽车充电情况为园区规划配置了3台充电桩专用变压器,可满足500余个充电桩的建设需求,也为园区的绿色交通发展提供了更加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保障。

在岛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发生。成都科创生态岛将这些“新意”延伸到公园城市脉络,也让“绿意”遍布园区。作为四川省近零碳园区发展的样板,这座智慧绿岛证明了:发展与生态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相融相促的“综合题”。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419/50001875.html

责任编辑:c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