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伴随着碳酸锂价格的下跌,当天均价来到7.7万元/吨,再创历史新低。期货市场上,当天碳酸锂主力合约跌近5%,下破73000元/吨,同样续刷新低。
碳索储能网注意到,从锂矿、锂盐加工生产到贸易端,众多企业在此轮周期中受到重创。哪怕全球最大锂矿生产商的雅保,也不得不修改扩产计划。
日前,雅保便宣布位于澳大利亚的Kemerton锂加工厂减产,工厂产能从目前的5万吨降至2.5万吨,并计划将工厂员工减少40%。
无独有偶,韩系电池三大企业:LG新能源、SKOn、三星SDI也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开始犹豫或者放缓在全球的锂电投资。
受巨头产能、投资放缓的影响,市场关于锂电池产能过剩的讨论也越来越多。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
有统计显示,仅20家动力/储能电池企业2025年产能规划已突破6100GWh,若考虑全球范围内其他产业巨头的发展规划,2025年全球动力与储能电池企业产能规划很可能将超过8000GWh。
相比之下,市场最乐观预测,到2025年动力与储能电池市场的总需求仅约2000GWh。可预见的供需缺口将矛头直指产能过剩。
不过,梳理市场观点,关于锂电池产能过剩也有不同看法。比如,市场有声音认为,纸面产能不能代表实际产能,因为规划产能随时可能生变。
据《财经》杂志统计,LG新能源暂停美国亚利桑那州储能电池工厂建设;松下取消挪威电池工厂计划;BritishVolt公司取消加拿大电池工厂;德国BMZ电池取消德国工厂计划;蜂巢能源取消德国第二工厂计划对应的产能便超150GWh。
此外,也有声音认为,过剩只是市场阶段性供需矛盾导致的结果。比如,欧美放缓电动化步伐影响动力电池需求。再比如,美联储降息预期屡番落空,影响各国可再生能源建设进程。
在碳索储能网看来,产能过剩的判断不应刻舟求剑。市场在讨论产能过剩的同时,也应看到锂电池的市场前景。平心而论,锂电池的发展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一方面,动力电池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撑。另一方面,储能电池则有风光配储、户用储能,以及电网改造的需求支撑。
对锂电企业而言,减产或放缓扩张只是小麻烦。他们眼下的大麻烦应是需求不振与原材料降价带来的亏本内卷。
从国内锂电企业发布的中报数据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三家电池企业今年上半年营收均出现同比下滑。
另外,国轩高科、欣旺达两家企业上半年的营收虽实现增长,但增速只有个位数,与此前的两位数增长,甚至翻倍增长,也有明显下滑。
分析背后原因,原材料价格下降是首要推手。
以天华新能为例,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7.13亿元,同比下降44.09%;实现归母净利润8.35亿元,同比下降39.26%。关于大幅下滑,天华新能方面给出的原因便是期内氢氧化锂售价大幅下降。
那么,原材料价格何时才能回暖呢?
目前来看,锂电池原材料降价趋势仍在延续。
据金融界报道,截至2024年7月10日,锂电池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下跌。其中,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较6月初下跌15.17%,氢氧化锂价格下跌16.05%,六氟磷酸锂价格下跌9.70%。
对于国内锂电企业而言,降价延续自然不是好消息。目前来看,集体降价已触发低价螺旋,导致下游上演价格战。
以储能为例,锂电原材料降价引发电芯降价,电芯降价又引发储能系统降价,层层传导之下,拼价格成为无数后发储能企业的求生出口。
不过,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不少产业界人士和机构认为,一半多储能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在碳索储能网看来,锂电原材料降价大概率仍将延续。对受影响的企业来说,如何确保自身获得合理利润,助力构筑平衡产业生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系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