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低纬度、洁净的大气、干燥的空气,让西藏成为我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光伏技术可开发量达98亿千瓦。然而,薄弱的电网配套措施使得西藏“弃光率”高达30%,成为当地光伏产业发展建设的瓶颈。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西藏自治区与当地新能源开发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为光伏电站配置构网型储能便是其中一种。近日,由国投西藏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那曲尼玛县塘鲁5万千瓦光伏+储能项目实现了全容量并网发电,日喀则仁布普松10万千瓦光伏+储能项目已具备全容量并网发电条件,待两个项目全部投运后,所发电量可满足西藏地区30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
作为西藏自治区首批大规模构网型光储项目,两个光储项目的建设,为丰富西藏地区支撑性电源做了进一步探索,推动西藏电力稳定供应、新能源更灵活发展迈出跨越性一步。
建设高原首批大规模构网型光储项目
从拉萨驱车向北700多千米,便是尼玛县。平均海拔4800米的尼玛县年平均日照近3000小时,被称作“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高低起伏的地形和充足的日照时间,为建设光伏电站提供了有利条件。
县城向南1.2千米,上万块光伏板在雪山的映衬下向阳而立,肆意“捕捉”着阳光的能量,这里就是由国投西藏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塘鲁50兆瓦光储项目所在地。
今年5月份,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印发《2023年光伏、风电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建设方案》,规划2023年全区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573.5万千瓦,其中保障性并网项目建设规模373万千瓦。国投西藏新能源公司国投电力拔得头筹,获得67.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开发权,其中就有那曲尼玛县塘鲁5万千瓦光伏项目和日喀则仁布县普松10万千瓦光伏项目。
“考虑到自治区电网结构缺少支撑性电源,两个光伏项目都配置了构网型储能。”国投西藏新能源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李芃介绍说,“构网型储能技术和常规水电、火电一样能提供转动惯量和同步电压、电流,为电网提供稳定的供电保障。”
构网型储能可以根据电网需求,自动调节供应电量,不会对电网造成较大的冲击。其核心是通过储能逆变器,构建起支撑大电网稳定运行的电压源,可以快速调频调压、增加惯量和短路容量支撑、抑制宽频振荡等。
按照自治区“保障性并网项目配置储能规模不低于项目装机容量的20%”的要求,塘鲁5万千瓦光伏项目配置1万千瓦构网型储能,可存储电量4万千瓦时,整个电站年平均发电量1亿千瓦时。仁布县普松10万千瓦光伏项目配置2万千瓦构网型储能,可存储电量8万千瓦时,整个电站年平均发电量可达2亿千瓦时,两个电站的年发电量可满足西藏地区30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藏地区还没有新能源企业采用构网型储能。“构网型储能的投资成本比常规储能增加大概30%。”国投西藏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范相林进一步解释,“不过,自治区也发文明确,采用构网型储能技术的电站,进入商业化运行后会在限电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智能充电宝”让西藏电力更稳定更可靠
西藏自治区的水力资源与光伏资源均居全国首位。“西藏地区的能源结构以水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电力供需有‘夏盈冬缺,昼盈夜缺’的特点,冬季各水电站、夜间光伏发电能力明显下降,无法满足用电需求。”提到西藏地区的能源结构,李芃概括道。
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数据统计,2022年西藏自治区全年光伏利用率仅为70.7%左右,2023年1~5月,仅为75.1%。
面对电力的波动以及有电用不上、送不出的“窝电”问题,今年,西藏自治区多次下发文件鼓励企业在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时配置储能。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充当“大型充电宝”的功能,可以将光伏、风力所发的电储存起来;也可以在光伏、风电出力不稳定时,作为替补平滑风、光功率输出功能、跟踪计划发电功能、参与系统调频、调峰,保证最终用能的可靠性。但传统跟网型储能需要依赖电网进行电压、频率支撑,惯量不足可能导致新能源大规模脱网。
随着西藏地区新能源发电占比的增大,维持电网稳定性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2023年7月24日,《关于积极推动西藏电力系统构网型储能项目试点示范应用的通知》发布,提出要积极推进构网型储能项目试点示范应用,鼓励在阿里地区、那曲市、日喀则市、拉萨市等地区先行先试。
与常规储能相比,构网型储能更具智能化,堪称“智能充电宝”,除了可以对电网进行调压调频,还有灵活的储存能力,为电网提供备用电力的同时,实现对整个能源系统的灵活调度,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此外,构网型储能配置在西藏地区的大规模推广,能实现对自治区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节约能源成本,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构网型储能技术对西藏电网来说是非常好的技术,我们有必要去探索,探索成功后,对西藏地区电网的稳定运行和新能源的规模化开发,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对于构网型储能在西藏地区的发展前景,范相林持乐观态度。
发布人:caoyang关注索比储能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行业资讯!